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那个“生猛”的广东,又回来了!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8月15日至17日,南海开渔季活动在阳江海陵岛举办。
在历届开渔季活动中,今年是集中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开渔令一响,3400余艘修整一新的阳江渔船将与万千南海渔船一起,如万箭齐发般冲向丰饶的南海渔场。
一年一度开渔季的“仪式感”,不禁让人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开渔的时刻总是值得庆祝?广东人对广袤海洋为何情有独钟?
一句话总结,开渔季不仅关系着舌尖上的“海鲜自由”——海鲜生猛, 广东的海洋经济更“生猛”!
阳江市海陵试验区:开渔季筹备13项活动,为历年之最
以“一省之力”
承包大半个中国“海鲜自由”
在我国沿海地区,开渔的历史几乎和渔业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在捕捞季后,渔民们每年会为海洋生物留出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名为“休渔期”。只有这样,来年才会有更好的收成。这是一种“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智慧,也是“靠海吃饭”的渔民们与海洋之间的默契。
而在休渔期后举办盛大的开渔季,不仅是渔民对渔获满仓的美好愿景,更表达了对大海无私馈赠的无限感激。
对广东而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更是一份宝贵的“福报”:大陆海岸线长约4100千米,居全国首位;辽阔的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两倍有余;海上1900多个海岛星罗棋布……
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依托厚实的海洋“家底”,广东的海洋经济已经连续30年全国第一。事实上,广东人发展海洋渔业也很有一套。
有一组数据很直观:去年,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将近百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毫不夸张地说,广东以“一省之力”承包了大半个中国的“海鲜自由”。
作为全省的渔业大市,通过耕海牧渔,阳江“蓝色粮仓”进一步丰实。目前内地供港的冰鲜海捕水产品中,每10箱就有8箱来自阳江。一箱箱渔获在阳江装上货车后,最快只需要4小时,就可以送到香港鱼市贩卖。
把视野进一步打开:除了发展渔业,从早期广东先侨出海“下南洋”,再到近现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经济第一大省的“双料冠军”,本就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天赋异禀”。
因此,即便海上充满未知、风高浪急,也要挺进深蓝、向海图强,这是写在广东人骨子里的执着。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片海。
用“硬核”实力
改写传统渔业“规则玩法”
在“耕海牧渔”千年不变的情怀传承背后,传统的渔业已经迎来深刻变革。
最直观的体现是,养鱼的技术更好了。
这首先体现在品种改良上。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巴浪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池塘驯养,在省内首次突破红瓜子斑和海鲈全流程人工繁育技术。
在海水鱼种苗上,广东是有话语权的,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一半,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也就是说,广东海水鱼养殖不仅产量巨大,作为渔业“芯片”的鱼苗产量也撑起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全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的重要“育苗场”。这是广东在种业创新领域不懈发力攻坚的结果。
如果到广东沿海的养殖基地看一看,你还会发现,养殖设备也不再传统,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广东沿海地区极端天气多发,过去传统渔业可谓“看天吃饭”。而近几年来,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个个深水网箱、桁架式网箱,一艘艘养殖工船等“海上重器”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全省累计建成的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今年5月,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项目在珠海万山隘洲海域投产。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这无疑是装备技术改变了传统渔业的“规则玩法”。产量的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
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入推进,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再创10年新高;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
不要小看深远海养殖,能够发展深远海养殖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广东的海洋装备制造水平,已经足够支撑挺进过去难以涉足的深远海域。第二,广东对海洋的认知水平和开发理念正在迈向“next level”。
一个更加巨大的海洋资源“宝库”,已经向广东敞开大门。
广东海洋经济
探索全方位变强的实现路径
产业模式的转变之下,广东经略海洋的思路理念也在悄然革新。眼下,一个重要课题摆到了广东面前:海洋经济如何保持“生猛”,实现从“大”向“强”迈进?
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当下,这不仅关乎广东继续“坐稳”海洋经济第一大省的席位,更关乎全省经济甚至是全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向好。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清晰指引: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着力在整体推进中全方位变强,在抓主抓重中逐步逐项变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具体到不同的海洋产业,有不同的创新做法。
依然以渔业为例——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养殖装备的规模、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工装备制造技术足够强,就能够造出规模更大、更抗风浪的养殖装备;反过来,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得更好,又能够为海工装备制造行业带来更多的订单需求,创造更大增长点。两个产业之间能够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依托现代化海洋牧场、借助开渔季等时间节点发展滨海旅游、餐饮等农文旅项目,还能够充分打通一二三产的产业链路。
比如,汕尾把“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纳入“跳岛游”路线,打造“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
2024年11月25日,广东汕尾后湖风电场海域,运行中的“伏羲一号”。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如果说传统渔业是“线性增长”,这一创新模式则为海洋产业规模实现“爆炸式增长”创造了更多可能。
如何用好这片海、让海洋经济全方位变强,这实际上也是广东补齐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必答题”。
广东沿海各地的海洋产业各具特色。近几年来,海上风电、绿色石化、现代化海洋牧场等大型产业项目频频落子,为不少经济体量并不算大的城市注入“弯道超车”的新动能。
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格局”越打越开,这股动能也将辐射得更远更广。
这,也正是广东海洋经济真正的“生猛”之处。
采写:话题研究员 黄叙浩 黄进
策划:彭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