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果园:华农博士团四天以无人机技术赋能黄田沙糖桔产业

南方+

8月的肇庆四会黄田镇,刚经历过一场罕见大暴雨,太阳就把地面晒得冒热气。华南农业大学“绿航智能”博士团的队员们踩着田埂上的泥水,扛着无人机设备往沙糖桔园里走。8月8日到11日这四天,这支由4名博士生带队的队伍,要给这里的沙糖桔搞“科技体检”,用无人机和新设备解决病害防治的难题

突击队成员在烈日下进行田间实验。

突击队成员在烈日下进行田间实验。

烈日下的田间实验室,无人机成“治虫神器”

“注意校准高度,离树冠保持两米距离。”博士生小卞举着遥控器,额头上的汗滴在设备屏幕上。他身边,本科生小李蹲在地上,手里的检测传感器正对着刚喷过药的叶片。正午的太阳把沙糖桔树叶晒得打卷,队员们的防晒衣后背全湿透了,却没人舍得躲进旁边的树荫。

本科生正在学习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

这片沙糖桔园藏着农户最头疼的问题——黄龙病。博士团带来的“秘密武器”是两架无人机:一架装着多光谱相机,能给果树“拍CT”,提前发现病害;另一架是植保无人机,能精准喷洒农药,比人工省10—20倍的药量。“你看这张航拍图,红色区域就是可能发病的区域。”小崔指着平板上的图像给农户解释,“以前靠人眼看,现在无人机飞一圈,全园的健康状况都能标出来。”

四天里,队员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测产量时,博士生小李要举着测高仪围着果树转,每棵树量8个点;配药时,硕士生小王得蹲在树荫下,因为要加入荧光显色剂做检测,他的上衣和裤子都红了一大片。“有天中午无人机突然信号断了,我们在果园里找了俩小时,最后发现是被树枝勾住了。”小赵笑着说,那天大家的裤腿都被露水打湿,又被太阳晒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

会议室里开“会诊”,科技方案对接农户需求

“这黄龙病防不胜防,你们的无人机真能看出苗头?”在黄田镇“百千万工程”基地的交流会上,驻村工作队老李指着屏幕上的病叶样本问。博士生小秦立刻打开电脑,调出无人机拍的光谱诊断图:“您看这蓝色区域,就是树势减弱的地方,动动手指就知道了。这么大的果园,比一颗颗去地里面看,节约了几天时间。”

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一边是捧着笔记本的学生,一边是带着泥土气息的镇干部和农户。除了能“问诊”,博士团的治疗方法“后遗症”还少。“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无人机的查打一体和精准喷药。只要我们能够确定出需要喷洒的区域。我们就可以定量、定向地进行喷洒。不光减少了农药使用,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两位博士生使用植保无人机和热成像专业无人机在进行实验。

交流会开了三个小时,农户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人问无人机多少钱,有人担心学不会操作。博士生小周干脆打开手机录像,把操作步骤编成“傻瓜教程”:“按这个键起飞,按这个键洒药,跟玩手机游戏差不多。”

四年老友再相聚,实验室里的成果长在田间

“黄田镇的沙糖桔,我们早就‘盯’上了。”小崔蹲在果园边,摸着一棵树干说。四年前,他刚入学时就来这里做实验,现在团队里不少博士的毕业论文数据都来自这片果园。这次来的队员里,超过一半是学生党员,本科生占了近三分之一。

“以前在实验室调算法,总觉得离种地很远。”大一学生小赵第一次跟着下乡,手里的记录本记得密密麻麻。她跟着博士生学用无人机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第一次让无人机悬停在树顶上,比考试得满分还激动。”现在她已经能独立操作设备,测出来的数据和研究生的数据已经相差无几了。

团队里的无人机设备可不简单,核心模块去年拿过“挑战杯”省赛特等奖。但在黄田镇,他们故意把技术做“简化”:把检测结果做成彩色图像,农户用手机就能看;施药参数按不同树龄预设好,按个按钮就能自动作业。“科技得接地气才行。”指导老师陈老师说,他们这次带的雾滴检测设备,就是根据农户反馈改的——屏幕大了两号,字也调得更清楚。

博士团成员们正在使用多种雾滴检测技术。

莲塘边的新约定,科技助农不止这四天

四天时间,博士团给200亩果园做了“体检”,留下2套病虫害防治方案,还培训了10名农户用新设备。离开前那天傍晚,队员们在莲塘边收拾设备。碧绿的莲叶间,偶尔有白鹭飞起来。黄田镇不只沙糖桔有名,这片莲塘和竹林也是特色。“下次来,我们可以试试用无人机测莲子产量。”小秦跟驻镇干部开玩笑,对方立刻掏出手机记下来:“一言为定,等你们秋收再来!”

夕阳把队员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无人机装在箱子里,还带着田埂上的泥土。小秦说,这不是结束,他们已经跟镇里约好,沙糖桔丰收时再来,到时候要带着改进的设备,给沙糖桔产业开更精准的“科技药方”。田埂上的脚印很快会被雨水冲掉,但那些留在果园里的科技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编辑 胡冰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