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短袖、葵扇,电影《长安的荔枝》狠狠拿捏了“老广们”的夏日消暑OOTD(今日穿搭)。
但你知道,全中国最会做葵扇的地方在哪里吗?在江门新会,葵艺已传承1600多年,郭沫若曾盛赞新会葵扇工艺:“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史料记载,新会葵艺始于晋代,明代葵扇被列为宫廷贡品,到清代葵扇产业链发展至全盛。2008年6月,新会葵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会葵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会葵艺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廖惠林,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编制葵扇的场景,“上世纪4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葵扇,一把葵扇养活一代又一代新会人”。
新会葵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正在做葵艺文创。
据廖惠林介绍,20世纪70年代,新会葵艺步入兴盛时期,当时整个新会县上规模的葵艺厂有37家,包括家庭式作坊共有300多家葵艺厂,其中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那时我们新会的葵扇已销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盛产蒲葵,新会有着天然的葵艺品制作优势。在如今的新会南坦葵林,至今还保留1500多亩蒲葵树,今夏大火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就曾来到这里取景。
新会的南坦葵林,至今还保留1500多亩蒲葵树,今夏大火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就曾来到这里取景。
“南坦葵林的葵叶经阳光晒后墨绿动人,是普通葵扇的制作原材料。但我们工艺葵扇制作起来大有讲究,需用未见阳光的葵叶制作,这样的葵叶颜色通透,做出来的葵扇光泽质地好。”廖惠林告诉记者,一件工艺葵扇的诞生,需经历割葵、晒葵、焙扇、烙画等二十多道工序。
制作精良的工艺葵扇,需经历割葵、晒葵、焙扇、烙画等二十多道工序。
享誉海内外的葵艺品,不仅仅是一把葵扇。近年来,新会葵艺还与现代家居、服饰穿戴等多产业相结合,葵艺制作的灯饰、屏风、耳环等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深受年轻人喜爱。
今年5月,中国内地演员蓝盈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葵艺时装秀》视频,视频里她上身展示的葵艺灯笼、帽子、手提箱、发簪、葵扇等时尚大方,许多网友直呼“好潮”。
这些蓝盈莹“同款”产品都是出自新会葵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余惠云之手。如今走进余惠云的葵艺工作室,可以看到游客们站在琳琅满目的葵艺品前驻足挑选。
余惠云介绍,自2017年以来,工作室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达8.63万人次。游客们不仅选购葵艺品,而且暑期期间,众多年轻的“小传承人”还纷纷前来工作室学习传统的葵扇编织工艺。
如今,在一代代匠人的创新中,童年记忆里的葵艺品,已蝶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和时尚单品。只要手艺在传承,相信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新会葵艺,还将焕发“新”光,走得更远。
采写/脚本/出镜:南方+记者 赵媛媛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编导:南方+记者 黄堃媛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监制:李贺 王海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