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之年。退役军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击队、生力军,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拟推出“退役军人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展现在广东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精准引导和赋能,退役军人如何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维,深度融入并有力推动产业发展、环境蝶变和治理升级等,有效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敬请垂注。
在广东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支特别的力量:防汛抢险时,他们挺身而出;日常治理中,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处处展现着退役军人的担当。如今,越来越多退役军人正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如何建强用好退役军人这支队伍?广东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从选优配强、思想引领到长效赋能,着力将这支可靠队伍培养成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基层治理骨干。
广州市永和街东纵传承连指导员卢运柏给小学生讲述东纵故事
选优配强,组建基层善治关键力量
日前,广东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道路成河、河水漫堤。警报拉响的瞬间,全省退役军人闻“汛”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
浑浊的积水漫涨,汕尾市星都开发区湖厝园村的关键涵洞被灌木死死卡住,积水快速上涨至成人颈部。
“再不疏通,整片房子都要遭殃!”8月4日凌晨,社区书记沈泽茂,这位服役16年的老兵,抓起竹竿,腰间麻利捆上绳索,纵身跃入湍流。半小时后,“轰”的泄流声响起,积水线急速下降。
“保护身后人,是本能。”浑身泥水的沈泽茂抹了把脸。他的背影让村民动容:“那打绳结的利落,一看就是当过兵的!”
关键时刻冲得上、危急关头豁得出,像沈泽茂这样的“兵支书”在南粤大地越来越多。广东退役军人积极响应号召,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与发展。当前,全省共有20978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615名当选为“兵支书”。他们在基层党建、矛盾调解、致富引领中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基层善治的重要骨干力量。
“我们指导各地联合组织、社工、农业农村等部门,坚持‘选、育、用、管、储’全周期培育机制,着力破解兵支书能力短板,推动队伍从数量达标向质量过硬跃升。”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广东优先推荐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的退役军人党员进入班子,推动“兵支书”占比持续提升。
在茂名,“兵支书”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超17%;在湛江,“兵支书”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占全市的22.89%,以“头雁领航”之责抓党建、强基础;在云浮,870多名兵支书扎根一线,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人心,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堡垒”。
为引导更多退役军人投身基层、引领新风,广东大力选树标杆,推动“兵支书”成为群体示范,先后选树“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周兆章、“广东最美退役军人”郑国雄等一批先进典型;中山、河源等地通过事迹宣讲会等形式,生动讲述“兵支书”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感人事迹,激发全社会尊崇退役军人、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
佛山市南狮退役军人志愿救援队驰援肇庆怀集开展抗洪救灾活动
机制赋能,打造干事创业“强引擎”
解决了“燃眉之急”,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广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精心搭建起赋能成长的多元平台,助力“兵支书”从“干得了”向“干得好”跨越。
如何建设“美丽庭院”?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工作方式方法?日前,汕尾组织全市百名“兵支书”走进党校,采取“菜单式”教学精准设置5个培训专题,帮助参训“兵支书”增强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
学员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在观摩中学习先进,在比较中查找差距。“培训结合实际,详细讲解了乡村建设如何抓重点、破难点、促发展,启发很大。”参加培训的“兵支书”纷纷表示。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解决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广东持续为退役军人整合链接资源,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对接、融资帮扶等服务。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清远建立全省首个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同时,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对口指导帮扶,为“兵支书”干事创业找资源、扩路子。
打通晋升渠道、搭建成长阶梯,畅通的人才通道激励各地“兵支书”善作善为。茂名市多部门联合印发《茂名市加强退役军人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培养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畅通退役军人进入基层组织的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茂名把“兵支书”培养纳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派他们到镇(街道)跟班学习,全面提升在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平安法治等方面能力素质。
省级统筹跨区域交流与专题培训、市级推动专家结对定向指导、县级开展案例教学并实战演练……广东精准赋能提升“兵支书”能力,在全省各地通过集中轮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系统开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课程,并组织跨区域观摩、经验互鉴,促进“兵支书”共享先进经验与碰撞思路,拓宽工作视野。
茂名市观珠镇合利村“兵支书”谢培君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思政引领,搭建铸魂育人“红色驿站”
如果说选优配强“兵支书”是夯实组织根基,那么筑牢思想之魂、激活服务末梢,则是确保这支队伍永葆本色、行稳致远的关键。
“我40多年前在部队是指导员,现在还是‘指导员’。”2022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卢运柏感慨道。“指导员”三个字,是军旅生涯留给他的最美称谓,也是战友们对他的最大认可。为了不负这个称谓,卢运柏想得最多的是“还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还能为老兵做些什么”。
卢运柏作为广州市黄埔区“红棉老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思想政治指导员,通过自身影响力,协助社区街道及时解决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和困难帮扶等治理难题。
这是广东探索退役军人“党建+思政”机制的生动缩影。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思想政治工作首批5个试点省份之一,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等7个单位先行先试。
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老兵书画社老班长林徐和工作人员分享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趣事
如今,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不仅是“退役军人之家”,更是凝聚思想、传承精神的“红色驿站”。
“我们退役军人服务站4名工作人员都是红色讲解员。”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杨尧介绍,当地成立退役军人红梅志愿者、红色讲解员和红领巾宣讲队“三红”队伍,广泛参与到基层治理活动中,同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退役军人红色教育基地,把赓续红色精神与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
思想有引领,服务有阵地,如何让退役军人力量在实践中迸发出更大动能?广东将目光投向了长效机制的构建。
深圳市油松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组织红星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学校开展活动
说感情、说政策、说故事、说文化……在东莞市,沙田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创新全员入群、档案入册、帮扶入心、担当入行“四入”机制,推出“老兵说点‘沙’”品牌,打造红色宣讲录播室,进一步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广东不断深化暖心工程,多措并举解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深圳市龙华区,118名服务专干全部加入红星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义诊”“法律援助”“追忆军旅”“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实现“战友微心愿”300多个;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逐一建立台账清单,以360个网格为单位,落实“大走访”、常态化联系和困难帮扶工作。
试点以来,广东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新思政引领路径,贡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广东智慧”:2.3万名退役军人党员活跃在基层治理主战场,建立“老班长工作室”3540个,400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思政指导员队伍。“红棉老兵”、“三红”队伍、“老兵说点‘沙’”……一个个特色品牌,如同燎原星火,将退役军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做得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以党建为魂,以机制为翼,以服务为基,广东正奋力书写退役军人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叶婷婷 刁晓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