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象日新体验!“小小保育员”为大象做“足疗”

南方+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8月12日,在第14个世界大象日之际,一群“小小保育员”来到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大象保育员的日常。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活动现场,亚洲象保育员与科普讲师带领小小保育员和游客解锁大象的奇妙世界,从物种分类入手,清晰解析亚洲象与非洲象的区别。亚洲象保育员盘华锋深入讲解大象的饮食偏好、社群行为等生活习性,结合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等生存威胁的科普,让公众直观感受保护大象的紧迫性。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小保育员”沉浸式体验成为全场焦点。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化身动物保育员,细致为亚洲象清洁并检查象足,亲身体验“足疗”护理,并用大象粪便制成的再生纸,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环保纪念品。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盘华锋介绍道,自2000 年引进亚洲象以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便开启了积极的保育之路。2005年,首头亚洲象“隆隆”的出生,标志着长隆在亚洲象繁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长隆迎来小象“五子登科”的佳绩,到2020年,首头“子二代象”“卷卷”的出生,使长隆的亚洲象群实现了三代同堂。目前长隆生活着30多头亚洲象,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步行区、乘车区及清远长隆森林王国,都能看到这些亚洲象的身影。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中非动物保护合作相关计划,2015年7月,20多头被遗弃的非洲小象被救护到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以下简称“清远基地”)安家。目前,清远基地生活着30多头非洲象,成为国内最大、最活跃的非洲象迁地保护种群。同时,清远基地还建立了多项有关环境、营养、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标准,填补了中国大种群迁地保护非洲象的多项空白。

采写:南方+记者 蔡华锋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