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窑火绵延不绝 五千年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广东工会
+订阅

在佛山石湾的东平河畔,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龙窑——南风古灶,以500年窑火不绝的传奇,见证了中国陶瓷从生活器皿到艺术巅峰的辉煌历程。这里不仅是世界现存最古老且持续使用的柴烧龙窑,更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活化石”:从明代窑炉技术的革新到当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从“石湾瓦,甲天下”的盛誉到现代陶艺家的创新探索,泥与火的淬炼中,一代代匠人以双手延续着千年陶都的文化基因。如今,南风古灶以“工业遗产+非遗研习基地”的多元模式焕发新生,吸引着世界目光,更成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课堂。

南风古灶。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陶业辉煌

107座龙窑 

可容纳6万多名生产工人

何伟锋(左)正在装窑。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高高的红色烟囱、两条卧坡而建的“龙窑”、古色古香的陶艺公仔、青砖黛瓦的明清老房……走在南风古灶景区,浓厚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

中国是陶瓷之国,而石湾是历史上岭南地区重要的陶业基地,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107座龙窑,可容纳生产工人6万余人,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盛誉。

“窑炉的演变,从原始的竖穴到馒头窑,再到龙窑,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南风古灶景区运营经理张敏介绍,南风古灶,这座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的龙窑,正是在石湾陶业走向繁盛的时期应运而生。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的“文灶”,在元代龙窑的基础上改革而建,因其灶口向南,灶尾榕树成荫,每当点火,风借助火势,越烧越旺,故得名“南风古灶”。高灶,则位于南风古灶西侧,因地处高庙(即福善祠)背后,故称“高灶”。

南风古灶全长34.4米,29个下火眼分布在龙窑的窑壁拱上面。张敏告诉记者,明代工匠在建造时,从长度到投柴孔都作了变革,以克服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使其成为古代窑灶技术的顶峰。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作家郭沫若曾如此赞誉石湾陶艺。从日用品陶器到工业陶瓷,从艺术陶瓷到建筑陶瓷,时光流转,陶业升级,跨越的是时空,传承的是石湾手艺人一代代的工匠精神。

“石湾陶中浇注的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精神,激励着广大劳动者争创一流、勇立潮头。”张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石湾的产业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首创”“世界第一”,在中国工业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石湾印记”——

1978年,石湾化工陶瓷厂推出了我国第一块彩釉砖;1983年,石湾耐酸陶瓷厂筹办的利华装饰砖厂从意大利WELKO公司引进全国第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彩釉墙地砖成套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墙地砖生产线;2002年,博德瓷砖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片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博德精工玉石,开创了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这一全新品类;2010年,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125家“两型”企业中唯一的一家建筑陶瓷企业。

技艺传承

77岁德叔

经历5次龙窑大修

师傅正在烧窑。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众多龙窑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据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窑仅剩下64座,所以对其修复和保护,就变得格外重要,而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对匠人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蒙文德是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古龙窑建造与维修技艺闻名,被誉为“石湾古龙窑建造匠师”,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德叔”。今年77岁的德叔经历了南风古灶龙窑的5次大修。

德叔从小与父亲一起建窑烧窑,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德叔与父亲、弟弟一起修建了五座龙窑,并先后对石湾56座龙窑进行大修,中小型维修达百余次。2013年,他领衔指挥完成对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古龙窑的大维修工程。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推进,龙窑逐渐被淘汰。”站在龙窑旁,德叔感叹道,“如今,佛山还在使用的龙窑只剩南风古灶和高灶,更需传承和保护好。”

德叔告诉记者,由于龙窑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使龙窑会变烂或变形,窑背拱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

石湾龙窑倾斜度大约在15度-18度之间,两端细,中间大,下段陡,尾段缓,修砌好的龙窑,窑体不能出现折腰、隆背、涨肚等败位,对工匠的眼睛和手工技艺要求很高。

德叔介绍,窑体大修,需要先把内窑墙和窑背拱全部拆掉,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则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之后,再为龙窑重新开线、定位,组织工人砌砖。

这次大修,砌窑背是一个难点。窑背拱下没有任何承托的材料,但要凌空连接相隔约两三米的两堵内窑墙,怎么砌呢?蒙文德介绍,需要先在两堵内窑墙间砌一堵墙,再在这堵墙上弯弯地贴一排斧头砖,连接两堵内窑墙。斧头砖一层一层地贴过来,才能慢慢形成窑背拱。贴的时候,现场没有任何工具,完全靠肉眼判断和经验,所以难度较大。

“龙窑与其他古建筑不同,古建筑需要使用古时的材料维修,而古窑则可以使用现代材料制作。”德叔解释道,“此次维修以高铝砖代替往日的沙砖,耐火程度较高,因此窑要比以前耐烧,解决了古灶因使用过多而频繁修缮的问题。”

龙窑不仅是石湾陶瓷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体现。此次大修,石湾陶瓷博物馆还录制了整个大修过程,旨在能为后人提供详实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资料。

“南风古灶作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大型维修需要经过多个部门批准。”张敏告诉记者,下一次大修时间,要看南风古灶的现状而定,目前暂无再次大修计划。   

烧窑师傅阿锋 

炼就“火眼金睛”

何伟锋正在出窑。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泥与火,匠人守候。

南风古灶沿袭古法生产,以木柴为燃料,全由烧窑师傅操纵龙窑炉火。为妥善保护与传承,修缮焕新的南风古灶仍被当作生产工具,每月烧窑。2020年和2021年,南风古灶分别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和“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

6月21日早上八点半,南风古灶的高灶旁热闹非凡,何伟锋领着工人们准时开启窑门,小心翼翼地将窑内的陶器取出,周围不时响起“阿锋,好嘢”的称赞声。

在南风古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工匠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从装窑到烧制再到出窑,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汗水与坚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延续着佛山陶瓷的辉煌历史。

“80后”何伟锋是现在的南风古灶陶艺厂厂长,爷爷曾是一名窑工,他自小耳濡目染,听着爷爷讲述烧窑的趣事长大。2011年,何伟锋进入南风古灶工作,先后拜师蒙文德、苏乃灌等大师,潜心学习龙窑的建造、装窑、烧窑和出窑技艺。

目前,南风古灶的两条龙窑养活了十多位工人。何伟锋负责每次的烧窑,掌握着整个火候、温度的控制,吩咐工人协助添柴。

“产品在窑内燃烧会形成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空气部分,称为气氛。这种气氛又被分为‘氧化气氛’(氧化焰)和‘还原气氛’(还原焰)。”何伟锋介绍,南风古灶的烧成带是移动的,即在同窑产品中哪一段哪一部分需要什么温度,文火还是武火,面火还是脚火,都由看火师傅运用技能掌握尺度,“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中,能出现上部是生的下部是过火的,左边是还原焰,而右边是氧化焰,让人不禁叫绝。”

南风古灶属古代制陶业“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如今为了活化利用,采用搭烧方式,烧制各类陶艺品,每两个月烧三窑。“装窑、烧窑、出窑,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装窑时,何伟锋会根据不同陶艺家的泥料、釉色,合理安排位置,“不同的位置,烧制出来的效果不同。烧窑过程中,产品到达一定温度就会被氧化,窑头的高温时间大约为4小时,窑尾则只有10到20分钟。窑头以素烧为主,追求落灰效果;上釉则追求急升温和急降温,使釉色更加漂亮。然而,持续高温也会导致釉色变薄或无釉,成品率降低,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分类烧制。”

“我们一般两条灶轮流烧,今年主要烧高灶。高灶长32米,26个下火眼。”烈日炎炎,每一次烧窑都是对技艺与耐心的考验,据何伟锋介绍,从点燃第一根柴火到最后熄火,整个烧窑的过程持续两天。第一天主要为温窑,让温度达到300℃。第二天早上6点继续烧窑,一般晚上6点可达到1300℃,此时,窑工们从灶头添加柴火改到了窑背上的下火眼。

“窑头的温度最高1300℃,然后逐渐递减,到了窑尾就只有二三百摄氏度。我会让人从不同位置的火眼添柴,以达到控制整个温度的目的。”何伟锋说,烧窑时,透过龙窑洞口的耐火材料缝隙,可以看到里面燃烧的火苗,通过火苗就能辨识出龙窑燃烧温度,从浅黄色到黄色,再到白色,温度就达到1300℃。虽然现在有测温枪等仪器,但何伟锋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经验。

“每次烧完窑,我当晚都难以入睡。”何伟锋坦言,“周边许多陶艺家都以卖陶瓷为生,一旦烧制时出现差错,他们就会‘全军覆没’。”

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着何伟锋不断精进技艺,传承龙窑柴烧文化。今年初,何伟锋也带了一名“95后”新徒弟霍浩文。出窑当日,窑内还残留着近40℃的余温,何伟锋带着霍浩文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作品从烧制板上放到篮子上清点,随后弯腰从洞口搬出来给陶艺家。“一窑能装5000-8000件陶艺作品,用柴8-10吨。师傅很有耐心,从劈柴开始一步步教我,我会用心学习,争取早日学会烧制技艺。”霍浩文对记者说。

如今,德叔每个月都会过来南风古灶对龙窑进行检查和保护,何伟锋也会带着徒弟陪同,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

多元发展

为佛山陶艺文旅产业

注入新活力

蒙文德(中)、何伟锋(左)和霍浩文展示龙窑烧制作品。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完美结合在一起,经长时间的高温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陶,偶有“窑变”的效果,色彩神韵千变万化。

“电烧、气烧的作品很稳定,但柴烧的产品具有不确定性,古朴、环保、健康,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年轻的陶艺家都很有创意,这也是他们喜欢柴烧的原因。”拿着满意作品的陶艺宣传员谢书琳笑着向记者讲述南风古灶龙窑柴烧的特色。

谢书琳的丈夫和儿媳都是陶艺家,在南风古灶古玩街经营着一家陶艺店,“我们一般烧茶壶、茶杯、茶盘、公仔和花瓶,这里烧出来的釉色非常不错,我们的产品也远销国外。”每次烧窑,谢书琳一家都会参与,目前已烧了上万件作品。南风古灶不仅是他们创作与烧制陶瓷的地方,更是他们实现梦想与追求艺术的胜地。“每一次开窑,都如同开启盲盒一般充满期待与惊喜。”谢书琳说。正是这种期待与惊喜,驱使着陶艺家们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龙窑柴烧也深深吸引着外地陶艺家。2022年起,罗冠杰每个月都会往南风古灶跑三四趟,但他乐此不疲,“来这前都是用电烧,但总感觉少点味道,这里柴烧出来的陶瓷很有层次感、肌理感,客人很喜欢。”

目前,南风古灶已成为佛山陶瓷“陶文商旅”的标志性象征,吸引着众多国家级陶艺大师和新生代原创陶艺家前来探访。这里每天都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而每次龙窑的装窑、烧窑、出窑等环节也都吸引游客观看,窑头教学点更是成为了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各地陶艺家租用了南风古灶附近的老房子进行创作,其工作室以南风古灶为核心进行布局。”张敏介绍:“石湾现拥有各级陶艺大师共150位,其中国家级陶艺大师25位,省级陶艺大师58位,形成了老中青梯队陶艺人才资源。”

漫步在南风古灶历史文化街区的小巷中,古色古香的店铺吸引着游客驻足。走进南粤工匠饶宝莲剪纸工作室,便能近距离欣赏到广东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饶宝莲现场制作剪纸。

包括剪纸在内,南风古灶现有古琴、香云纱、咏春拳等十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一批中外文化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原创匠人的聚集地。南风古灶打造“非遗文化研习基地”,为游客们提供文化盛宴,同时也为佛山陶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张敏介绍,2000年之后,南风古灶旅游景区以陶文化为主题,以龙窑广场为中心景点,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家厅及明清古民居群、高庙、公仔街、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纳入游览范围,为游客打造了一个全方位感受陶文化的绝佳之地。

精神火种

从古灶到新时代

一直传承的匠人精神

南风古灶获评“广东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张敏在介绍龙窑。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2023年,南风古灶获评“广东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展厅通过实物展品、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着佛山各时期陶瓷行业劳模工匠的精神风貌,如全国劳动模范劳森、姜安宁、唐奇等。

窑火生生不息,佛山陶瓷是如此,工匠精神也是如此。如果说陶瓷始于一场泥与火的碰撞,那么唐奇正是一名传递“火种”的人。

唐奇是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也是一名南粤工匠,一直致力于中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国内首创了轻质陶瓷砖,让不起眼的抛光砖废渣变成了优质原料,并形成了独到的古陶瓷科学复制绝活。他认为,南风古灶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古老龙窑,更是佛山陶业的根与魂,也是工匠精神传承之路的象征,以明清500年来窑火不绝见证了佛山陶瓷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佛山陶业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业的跨越,更见证着佛山陶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岁月长河中无数工匠所铸就的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佛山陶瓷人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守护与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窑火永远燃烧下去,让工匠精神在佛山陶业熠熠生辉。”唐奇说。

佛山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工人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工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佛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庆介绍,南风古灶作为佛山职工疗休养线路景点之一,每年各级工会都会组织职工参观走访,走近已燃烧500年的龙窑,感受薪火相传的匠人精神,“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南风古灶作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的展示、教育、引领和启迪作用,真正把其打造成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结引领佛山百万产业工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窑火绵延不绝,薪火代代相承。南风古灶,这座承载着千年陶都文化基因的古老龙窑,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佛山陶瓷的辉煌篇章,让工匠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未来之路。

来源:南方工报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霍嘉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