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

党史精读
+订阅

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④

编者按:

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1979年到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创下了从0.61亿元到5.4万亿元的奇迹,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壮举。为进一步记录好这一历史进程,阐明深圳“中国工业第一城”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党史精读”将分期展播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05:28

科学发展,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

迈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开始快速融入世界经济。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形势,深圳经济特区需要再一次转型升级。而此时的深圳还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有限;二是能源、水资源短缺;三是城市人口承载压力较大;四是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

在这样的多重挑战下,深圳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做出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战略决策转变,推动“深圳制造”转型升级到“深圳创造”。

一方面,加大力度引入头部跨国公司,如IBM、日立、飞利浦、惠普、三星等在深圳投资办厂,推动深圳“外循环”进一步发展,促进深圳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当时的华强北片区就云集了电子、电器、材料、电脑、通信、数码产品等商家,消费类电子行业也由此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手机行业,更是拥有了完善丰富的产业链,同时也推动了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进军手机市场。2010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达14.25亿部,其中深圳生产的手机高达3.5亿部,占全球1/4。

2000年至2010年间,深圳还在半导体、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及组件、印制电路等各领域大力发展,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创维、康佳、TCL、同洲电子等知名企业,2000年之后都推出数字电视系列品牌和数字电视盒;2008年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成立,在深圳投建8英寸和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2009年起,深圳开始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核磁共振、B超显像仪、临床监护、生命体征检测、保健康复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赛百诺、海王生物等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各专业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在全球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新能源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深圳充电电池也开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2002年到201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接口、光电等领域构建了全球独有、完整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深圳制造开始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实现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深圳的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达成“效益深圳”的目标。

此时的深圳,已经实现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型,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六个发育形态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011年深圳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均居全国前列,专利授权数达3.9万件,发明专利达1.2万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8万亿。深圳优势传统产业中,7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每年向外转移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华强北也以其完整的电子产业链和繁荣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为后来众多高精尖技术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圳的科技创新和创造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引领着这座城市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辑 胡冰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