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信阳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临近,校庆筹备工作办公室对校友发起的“千班万元”捐赠倡议,一边写着“自愿开展捐赠”,一边却要求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引起变相摊派质疑。8月6日,信阳师大道歉称,“由于我们考虑不周,组织班级捐款并设置指标,伤害了校友们的情感”。
捐赠讲究自觉自愿,用校方的话说,本是一项“轻松愉快的善举”。然而,不管其有没有摊派的心思,站在校友视角就会觉得,既然倡议书明确提出了1万元最低数额,捐少了“拿不出手”,无形之中便会产生心理压力,导致“被自愿”现象。50周年校庆是个大日子,许多高校的“校庆日”也都是“募捐时”,本是凝聚校友、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好时机,出现小插曲让人惋惜。
此前,部分高校热衷宣传校友“史上最高”“亿元”“10亿元”捐赠,甚至给校友捐赠数额排名,同样引发功利色彩过重质疑。高校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校友捐赠是一大助力,不过,高校募捐不惹人反感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是否捐款,捐多捐少,决定权掌握在校友手中。影响校友决策的核心因素有三点:一是对母校的感情,二是自身的经济实力,三是高校募捐理念和管理能力。前两点很好理解,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越高、对学生的托举力度越大,越能培养出兼具感恩之心、成就地位的学生,校友捐赠率、捐赠数额自然而然就会好看。许多学校看重捐赠数字,还有校领导对“校庆只收到几千万捐赠”直白表示“非常着急”“脸上没光”,并非全无道理。
然而,校友捐赠是果,学校的前期培养、后期维系是因,不可本末倒置。个别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学生走出校门就几乎断了联系,对校友的职业发展也无甚助益,这种情况下,一开口就谈钱,伤不伤感情?人家能给吗?
再有,许多高校眼睛都只盯着富豪校友,校庆时特邀,各方面给予优待,收到巨额捐赠时大肆宣传,小额捐赠没啥存在感,钱怎么花的鲜有公开,让不少普通校友认为捐赠与自己无关,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高校捐赠流向依然集中在头部高校。也就是说,即便出了富豪校友,若是办学质量不佳、资金管理不透明,学校又如何避免“肥水流向外人田”?反过来,自己实力够,不是校友也可能捐赠。
先浇水施肥,再谈收获。下足人才培养、校友工作、捐赠管理的功夫,捐赠数据好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校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校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若认同学校,自然愿意打开口袋,从外面撬是撬不开的。过往诸多案例表明,这事儿,急不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