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的传承,让非遗在岁月中闪耀,让文化在指尖流淌,一同探寻那份沉淀千年的智慧,共享文化魅力。近日,溪南街道携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歌共舞队,与非遗“嵌瓷”进行了一场“美丽邂逅”,共同探寻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与发展新路。
匠心筑基:承古启新,携手传承
这场探寻之旅,始于对嵌瓷深厚价值的深刻认知。嵌瓷,不仅是潮汕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审美与工艺智慧的活态史诗。其精妙繁复的工艺(选瓷、剪裁、镶嵌),每一环节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滋养心灵、培育专注力的天然美育课堂,尤其对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意义深远。同时,作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其精美的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其独特的碎片化拼贴美学,更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不竭灵感源泉。它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激活地方文旅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正是基于对嵌瓷这份独特价值的珍视与激活其当代活力的迫切需求,溪南街道团工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心搭建合作平台,成功促成了英歌共舞队与街道知名嵌瓷传承人黄泽平的携手。为确保本次探访能精准触及嵌瓷核心、有效赋能其未来发展,街校双方在筹备阶段便投入全力:围绕嵌瓷的历史脉络、独特工艺、文化象征及当代挑战等核心维度展开深度研讨,对采访提纲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寻访,更是一次对嵌瓷当代价值深度挖掘与赋能焕新的重要实践。
瓷韵流芳:对话匠心,触摸文脉
在黄泽平师傅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寻之旅拉开帷幕。黄师傅热情接待了英歌共舞队的队员们,如数家珍般讲述了嵌瓷的“前世今生”:从这门技艺的起源传说,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起伏;从对每一片瓷片色泽、弧度、厚度的精挑细选,到最终通过巧手拼贴成寓意吉祥、栩栩如生的艺术杰作……黄老师不仅详细解析了嵌瓷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精髓,也坦诚分享了其在现代社会传承中遇到的挑战。黄师傅的讲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辅以现场精湛的技艺演示,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指尖触摸到嵌瓷文化跳动的脉搏。只见不起眼的碎瓷片在他的指尖灵巧翻飞、跳跃,瞬间化作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花卉、威武的神兽,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案渐次呈现。队员们无不为这门化“残缺”为神奇、变“碎片”为瑰宝的古老技艺所震撼。
在黄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也跃跃欲试,亲手体验嵌瓷制作的片段,零距离感受着指尖下非遗文化的温度与那份沉甸甸的匠心力量。
艺融古今:直面挑战,创新求变
在深度交流中,黄师傅深情回顾了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嵌瓷技艺的艰辛历程,言语间饱含对这门艺术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执着。同时,他也直面传承路上严峻的“三难”挑战:招徒难。嵌瓷技艺门槛高,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经年累月的实践打磨,许多学徒短期内难以掌握核心技艺,易生畏难而退之心;创收难。传统嵌瓷主要用于祠堂庙宇修复,市场需求相对有限且周期长;纯手工制作耗时耗力,与现代化快节奏、低成本的生产方式相比,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广难。公众对嵌瓷的认知度有待提升,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尚未被广泛了解和欣赏。
然而,挑战中也孕育着创新的契机。在文化传承方面,黄师傅分享了他对嵌瓷文化内涵的独特理解,认为嵌瓷艺术的核心在于工匠精神,学习嵌瓷需要积累大量素材,需要学习者和传承人有耐心和毅力。他提到,嵌瓷的图案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和吉祥寓意,如“福禄寿”“麒麟送子”等,这些图案不仅是华丽的装饰,更深层地承载着民众对幸福安康、家族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是民族集体记忆和情感的表达。面对现代需求的变化,黄师傅坚信创新是必由之路。他分享了团队的积极探索:将传统嵌瓷元素进行提炼、简化、再设计,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例如,开发嵌瓷纹样的精致海报、小巧别致的吊坠饰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色摆盘等文创产品。这些创新尝试,不仅让嵌瓷艺术以更亲民、更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受到游客和年轻人的喜爱,更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嵌瓷,这门凝聚着千年智慧与匠心的古老艺术,在传承人的坚守与街道、高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的创新探索中,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崭新的光彩。
下一步,溪南街道团工委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的联动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传播与活化形式,携手探索“嵌瓷”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多元路径。同时也将持续聚焦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更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和社会力量投身其中,持续为辖区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注入源头活水,让古瓷在溪南大地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永焕光彩!
来源:榕城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