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广东省人社系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小而美”促就业举措,2025年1月,广东省人社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小而美”促就业举措的通知》(粤人社发〔2025〕4号)。按照会议精神和政策部署要求,佛山积极探索打造“小而美”促就业举措,聚焦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着力从小切口入手服务“大民生”,不断满足企业稳岗扩岗和劳动者多元化就业创业需求,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夜市经济+零工市场”
就业服务模式
佛山禅城区锚定群众就业服务需求,依托佛山市禅城区创意产业园“创意聚集产业”零工市场,创新“夜市经济+零工市场”服务模式,将就业服务与夜市经济相结合,借其夜间密集人流与旺盛人气优势,创造更加生动、互动性强的服务场景,打造更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的家门口就业服务新生态。
“公益+市场”强强联合
招聘会走进人气夜市,就业更有“烟火气”
佛山禅城人社部门与日均客流7万人次的中国十大夜市街区“佛山创意产业园”联袂推出“招聘夜市”活动,利用园区商圈人流聚集优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鼓励社会资源多方参与,把公共就业服务与夜市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多元化“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截至5月10日,夜市累计推介就业岗位超6000个,吸引求职者超万名,线上直播曝光量近200万次。
“招聘+夜市”有机结合
招聘服务更符合年轻人需要
聚焦高校毕业生等年轻人工作生活新方式,佛山人社部门秉承快乐就业理念,把握零工化、社交化就业新动向,将就业服务融入园区,打造“25H快乐就业节”。HR化身为“摊主”亮出岗位、年轻人“逛街”找工作……招聘场景正在向更加注重供需精准匹配、互动性对接的新场景转变。面对年轻人喜欢通过直播“搞副业”的需求,活动现场提供摊位和小集市,鼓励年轻人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增加收入,让招聘夜市更接“地气”。
“人工+智能”完美融合
招聘服务更便捷有效
佛山创意产业园为全市首批就业驿站点,配备公共就业服务专员,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驿站内设有AI求职一体机、就业服务触摸机等,通过“一问一刷一接”实现精准信息交互,以“数智赋能+精准对接”为求职者提供政策查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AI简历生成等全方位服务,累计服务近10000人次。
相关
银发就业驿站
2024年8月,全省首个银发就业驿站在顺德揭牌启用。作为破解老年群体就业难题的创新载体,该就业驿站依托顺德慈善综合体大楼,以“多元化服务、定制化匹配、常态化对接”为特色,为大龄劳动者与就业市场精准搭建桥梁,满足银发群体就业需求,助力大龄人员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截至今年4月,驿站累计服务达236人次,收集并发布招聘岗位269个次,利用“就业大讲堂”开展活动2次。
聚焦资源共享
打造银发就业“新平台”
该就业驿站通过整合利用顺德慈善综合体集聚的慈善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等资源,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科学划分职业介绍区、信息发布区、就业指导区、便民服务区等功能区域,同时设立公共就业创业政策、岗位信息发布宣传栏,着力为大龄求职人员提供清晰指引与优质服务。
聚焦精细服务
构建银发就业“新体系”
该就业驿站对有就业意愿的大龄人员,按是否掌握专业技能、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属于失能人员等标准进行细致登记和分类,针对性提供就业服务。同时,精准定位辖区内的大龄就业群体的需求,主动送上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信息发布、岗位推荐等公共就业服务。
聚焦岗位供给
营造银发就业“新常态”
该就业驿站深挖存量岗位潜力,针对性收集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钟点工等适老岗位,结合大龄群体就业特点,定制小而精的企业见面会,举办区域性、行业性、特色化的专场招聘活动,满足多元就业需求;强化增量岗位培育,联动用人单位以及养老、家政、慈善等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不断开发和拓展适老岗位,为大龄人员编制“机会清单”,促进老年人才资源能量的释放,让银发就业成为促进社区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聚焦精准供给
构建岗位开发“新支点”
该就业驿站立足大龄人员就业需求及各镇街产业分布特点,创新编制全市首个银发人力资源需求目录,聚焦顺德家电、家具、家政、饮食、新业态等5大特色产业领域,系统梳理并收录107个适老化岗位,为银发劳动者与用工主题搭建了精准对接的“导航图”,使该目录成为银发就业驿站开展岗位开发、促进服务落地的有力抓手。
未来,佛山市人社部门将结合佛山创意产业园常态化夜市持续打造“25H快乐就业节”,聚焦灵活就业群体、技能型人才和园区企业、新兴行业企业,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晚定期在园区举办招聘活动,打造独特品牌形象;持续推进构建“驿站+零工”复合型服务平台,健全“1+3”零工市场与银发驿站双向赋能机制,建立岗位需求与人才技能双向比对清单,深化与老年大学的产教融合协作,共建“银发人才孵化基地”,完善零工就业跟踪服务体系,为参与零工就业的大龄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险、法律咨询等配套保障服务,通过“小工单大保障”模式提升就业稳定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