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不停步!暨南大学特派员持续深耕兴宁罗浮镇红菇项目

南方+

7月29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暨南大学副教授冉艳红带领的科技团队,与同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暨南大学教授黄柏炎及其团队一行再次踏上兴宁市罗浮镇的土地,对红菇的生长情况进行实地查看与技术指导,为这一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人工促繁与产业发展持续注入科技力量。

据介绍,罗浮镇拥有丰富的野生保护森林资源,山林面积约占全镇总面积的85%,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野生红菇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红菇素有“菇中之王”的美称,其延年益寿的药用价值被《本草纲目》所记载,市场价格可达800—2000元/斤(干重),但此前在梅州一直未能实现人工种植。

自2024年起,在天河区派驻兴宁市罗浮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罗浮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牵线搭桥下,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与罗浮镇展开合作,针对红菇人工促繁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当年5月,罗浮镇勤光村林下种植试点成功萌发红菇子实体菇蕾,标志着暨南大学红菇人工促繁科研工作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珍稀野生红菇人工栽培技术空白。

此次特派员团队重返罗浮镇,深入勤光村及上下畲村等红菇种植基地。在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钱新华和镇领导曾勇标、上下畲村村干部的带领下,科技特派员们仔细查看试种区域红椎树树根上菌种的生长状况,对土壤成分、空气湿度、光照时长等环境因素进行细致检测与分析,为后续调整试种方案积累数据。

“红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这种依赖红椎树树根生长的菌种,哪怕是气候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其生长。”冉艳红副教授介绍,团队后续将继续扩大试种范围,在不同海拔、不同朝向的红椎树林区设置更多试种点,全方位记录气候环境数据与菌种生长状态的关联,力求找到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自合作开展以来,特派员团队通过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等方式,让当地种植户逐步了解红菇的生长特性和试种要点,为后续可能的规模化种植储备技术力量。接下来,团队将持续聚焦红菇菌种在红椎树树根上的生长规律,深入研究气候环境对其的影响,不断优化试种方案。

对于红菇产业的未来发展,帮镇扶村工作队将继续全力配合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的研究与试种工作,为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期待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早日攻克红菇人工种植的难题,未来有望将其培育成为当地特色林下经济的富民兴村产业,助力罗浮镇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取得新进展。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茹紫腾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