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们来自五邑大学‘双语话茶坑’实践团,为江门特色农产品带货,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我们马上上链接!想要的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晚上8点,“五邑大学‘双语话茶坑’实践团(三下乡版)”抖音直播间内已经热闹起来,中外学生化身带货主播,在镜头前热情向网友推介新会陈皮,也收获了大量点赞和支持。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近日,五邑大学人文与政法学院、应用技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14名学生组成了五邑大学“双语话茶坑”实践团,奔赴“启超故里,陈皮之乡”——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为新会陈皮“代言”。其间,实践团用“双语”直播推介陈皮,11场直播累计吸引110多万人次观看,有效拓宽了陈皮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销售。
图为五邑大学“双语话茶坑”实践团。五邑大学供图
实践团沉浸体验“陈”香
“咱们的新会陈皮作为‘广东三宝’之首,享有‘一两陈皮一两金’‘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入方可以调百药、入膳可以调百味……”直播间里,实践团成员们从陈皮的发展历史、种植条件、制作工艺、食用方式、营养价值等角度出发进行介绍,还向网友推介了陈皮花生、柑普茶等特色农产品。
为了做好这次带货活动,团队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前往茶坑村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住村民家、感乡土情,切实了解乡村发展的难点与需求;为读懂陈皮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走进陈皮博物馆,参观茶坑陈皮文化体验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追溯新会陈皮的千年历程。茶坑文化体验馆内,陈皮展示墙、新会柑仿真树等特色布置,瞬间将实践团带入浓郁的陈皮文化氛围之中;丰富的图文资料,也让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茶坑村史文化,新会陈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
实践团成员们从陈皮的发展历史、种植条件、制作工艺、食用方式、营养价值等角度进行推介。五邑大学供图
在陈皮古道的陈皮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现场,留学生们与实践团成员一同制作特色陈皮手工艺品,在穿线、拼接的过程中,亲手触摸陈皮的质感,感受传统工艺的巧思,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陈皮文化。
实践团成员陈余珮是新会本地人,她积极参与每一项实践项目,“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茶坑文化、梁启超家风家训与陈皮文化,同时助力新会陈皮等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
双语直播助力陈皮销售
“Good evening everyone, welcome to our live room broadcast. And today, I’m here to introduce you to some amazing products——Xinhui Chenpi……”直播现场,来自所罗门群岛和斐济的三名留学生打开了英语推介频道。对他们而言,用双语向网友介绍陈皮产品是一次有趣的挑战——不仅能加深对侨乡特色产品的认识,也能让自身的中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这次双语直播的经历非常有趣和有意义,能够用双语介绍陈皮,觉得自己成了连接的桥梁。”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Bernard表示。
实践团以创新“直播+”模式为核心,发挥外语专业优势,推出双语直播形式。五邑大学供图
顺应互联网发展浪潮,实践团以创新“直播+”模式为核心,发挥外语专业优势,推出双语直播形式,这不仅实现了粤澳青年与国际留学生的深度联动,更达成了带货销售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价值。据介绍,该实践团此次还特别邀请了澳门青年大学生参与,让他们在直播中细致介绍陈皮产业发展脉络、当地人文风貌、产品特性及创新饮品,同时巧妙融入侨乡故事,以及茶坑村的独特人文风貌。
11场直播创下了一连串亮眼的数据:累计吸引110多万人次观看,曝光人数达180多万,累计获得47万余次点赞,最高在线人数超过3400人。“大学生用直播展现陈皮从田头到窖藏的全过程,既破解农产品信任难题,也以流量反哺振兴乡村经济。”茶坑印象负责人崔珀诚点赞道。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江逸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