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一人的码头,迎来一批新职业|湾区之心 蓝色脉动

南方+

编者按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南沙地处湾区之心、南海之滨,是“千年商都”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拥有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承载着广州拥抱海洋经济、向海图强的发展雄心。

聚焦“五个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南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蓝色机遇”。围绕海洋科技、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航运枢纽、海洋牧场、海洋生态、滨海文旅等六大方面,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南沙区融媒体中心、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一部两中心推出“湾区之心 蓝色脉动——南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巡礼”全媒体宣传报道,全面挖掘展示南沙区推进“百千万工程”,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禀赋资源及最新发展成效。敬请垂注!


清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下称“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巨轮尚未靠泊,岸桥却已“苏醒”。158台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沿激光路径静默穿行,自动化轨道吊精准抓取集装箱,远程控制岸桥巨臂轻舒,如同“搭积木”——但偌大的港区却不见一人。

这就是智慧化催生的新现象,同时也诞生一批“年轻”的职业,远控司机、全自动化码头堆场计划员、数据孪生工程等这群南沙的数字驭港人,正驱动着全国首个前沿半自动+堆场全自动+运输无人化混行作业链高效运转。

90后的她在港口“搭积木”

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全球首个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和5G通信的自动化码头。有条不紊的景象背后,离不开码头的“调度大脑”——堆场计划。28岁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堆场计划组长杨培薇,她也经常被称为码头的“系统优化师”,就是这个关键岗位的一员。

如果说岸桥、轨道吊这些大型设备是码头的“躯干”和“四肢”,那么支撑其精准高效运作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就相当于码头的“神经中枢”和“大脑”,杨培薇的工作,是为集装箱规划最优堆存位置,并通过智能化系统驱动作业流程。

与传统码头堆场计划员工作不同的是,全自动化码头堆场计划员完全依托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制定计划,其工作重心从传统码头的日常调度转向深度数据分析。计划员需收集作业效率、设备能耗等数据,结合AI工具优化算法参数,推动作业策略迭代升级。

“每个集装箱都像是亟待分类的图书,堆场计划员就是编写索引目录的图书管理员。”杨培薇形象地介绍,她的工作主要围绕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展开,需要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提前收集船舶的到港时间、集装箱的数量、种类、尺寸、目的港等详细信息并录入系统。

几年前,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刚刚投入试运行,作业效率一度不达预期,这让刚入职不久的杨培薇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考验。“大家都觉得全自动化码头肯定比传统码头更快更好,实际上当时单个机械的作业效率可能更好,但组合在一起配合却不好。”杨培薇回忆说。

搭系统、做测试、收集数据、修改方案、再测试。杨培薇所在的团队,经历了这样重复千百次的循环,针对传统“先到先做”的排队逻辑导致码头设备交叉等待、效率低下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动化码头智能排队策略,大大提高了运转效率并申请了专利。

“我们通过智能计算运行路径最短的位置,轨道吊抓起箱后还没放好,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就已经在下方等着它了,车辆整体作业效率提升了超50%,轨道吊的效率也提升了近20%。”杨培薇介绍说。

新型职业为传统港口升级注入人才力

与杨培薇一样,还有许多“新工种”在南沙出现。轨道吊司机欧佳玲如今不用再到现场驾驶轨道吊了,她只需端坐远控台前,目光时刻盯着监控分屏,轨道吊正以毫米级精度叠放集装箱。“自动化不是‘放任化’,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必须时刻在线。”她笑着说,不时切换手动模式,远程微调吊具位置,及时处理特殊作业需求。

除了这些新职业,传统职业的员工也在紧跟时代发展“新”起来。

桥吊司机伍梓鹏的成长轨迹与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码头发展同频共振,他亲历了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码头从初创青涩到成熟蝶变,见证了它大踏步发展成为广州港集装箱业务的主力军。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从操作能手到团队班组长,最后到广东省“金锚奖”得主,如今他已培养出了20多名优秀的徒弟。

展望未来,伍梓鹏满怀信心:“为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我将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团队管理能力,持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力争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超越,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受益于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的成功运作,以及相关人才的汇聚,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码头也正式启动了自动化改造,并于日前迎来标志性节点:首批完成改造的2台轮胎吊和4台轨道吊顺利通过特种设备检验,正式进入系统联合调试阶段。

南沙三期自动化改造示范区总投资超6300万元,10台轮胎吊、4台轨道吊完成“无人化”升级。传统码头转型最难的挑战之一“混行协同”——即人工与自动化设备混合作业——被南沙三期自动化改造项目攻克:通过统一远控平台,不同厂家、不同年代的设备找到“共同语言”。

这些科技力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才力,更前沿的岗位正在诞生。“我们先去学校物色这些优秀的人才,包括计算机类、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再进行系统培训,让其成为我们需求的系统优化师、远控技术员、数据孪生工程。”广州南沙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黄东欣介绍说。

这些新职业的加入为传统港口作业带来了全新的运作模式,大幅提升了港口运转效率。广州南沙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张学林介绍说,“我们非常珍惜这些人才,他们也是我们的宝贝,目前码头有200多种设备,这些设备的构建和维护,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都靠这些人才来进行组织。”

以年轻的城催生更年轻的业态

肩负着“打造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历史使命,南沙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系统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其中海港是重要一环。

去年11月,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在南沙建成入列;今年2月,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下称“冷泉装置”)在南沙启动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已入驻南沙……

此外,为加快推进《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实现,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6月,南沙举办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其间,大湾区(南沙)临港产业集聚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等重大平台集中揭牌,大湾区出口集装箱(东盟)航运运价指数、广州航运交易船舶估价平台等集中发布,一批临港经济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除了海洋经济产业外,南沙正对照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五港联动”,构建“8大战略支柱+2大现代服务+3大未来赛道”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里有前沿创新,国家大科学装置冷泉装置刚刚启动建设,能够打穿地心的“梦想”号在此建成入列,“南沙造”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多次发射升空;

这里有企业创业成长的喜悦,引育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突破新高。

为让不同产业不同岗位的人才来到南沙“宾至如归”,南沙同样以最大的热情欢迎各种业态的人才和青年到南沙工作、创业。

今年三月,南沙在广州大学城举办发布会,继续重磅发布了“图南筑梦”行动2.0版本——广州南沙“青出于南”英才汇聚行动计划,包括英才启梦、英才寻梦、英才筑梦、英才追梦、英才圆梦五大行动,聚焦集成式改革创新,推动区内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出贯穿青年发展全周期的增量政策。

“无论是来研学、实习,还是来找工作,或是来创业,19项‘青出于南’行动总有一项能打动你、帮到你。”南沙区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沙将以超常决心、超常举措,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暖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全周期护航。

此外,南沙将建设青年活力街区,围绕蕉门河中心区、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等片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示范带,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生活、休闲、商业集群。聚焦青年新型消费模式,引入高端优质Livehouse、剧本杀、沉浸式艺术展、水上运动、户外探险与极限活动等青年娱乐载体。

撰文/统筹:南方+记者 任燚

通讯员:谢子亮

策划:黄少宏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