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不重做!广州与对口帮扶城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跨省看病还要重复检查,如何提升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近日,南方+记者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广州已打通与对口帮扶城市的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与贵州安顺市19家、黔南州38家和毕节市25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调阅和互认。截至目前,累计共享检验报告约18.7万份、检查报告约5.4万份,让越来越多外地患者在广州实现“轻装就医”。

医生不会盲目互认报告

“孩子刚出生就被送进了当地医院,医生建议我们赶紧转到广州。”患儿母亲谢女士回忆说,她的孩子程程(化名)8个月大时,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接受了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术后随访中,孩子仍表现生长发育落后,他们便决定再次返穗就诊。

为节省时间,他们提前在贵州当地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谢女士坦言,原本担心医生会要求孩子重新抽血,“毕竟孩子太小了,再扎一次针太遭罪。”

让她意外的是,这次医生并没有安排重复检查,而是直接在系统中调取了当地医院的检查报告。“流程更快了,孩子少受罪,花的钱也更清楚。”她说。

广妇儿心内科医生王燕飞介绍,目前科室六至七成患者来自外省。过去不少家长千里赴诊,却因信息不通需要重新检查。“现在系统能自动提示省外医院的检查记录,能调阅就先调阅,不只是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减少对患儿的伤害。”

王燕飞表示,系统调出的报告中,每项指标数值与参考范围一目了然,与院内报告格式一致,数据可信、可追溯。因此,在程程病情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信,无需重复抽血。

医生如何判断外地报告是否能互认?王燕飞解释,血常规、尿常规等标准化项目由自动化设备完成,实验室定期质控,数据通用性强,而心电图、X光片等检查,如果能同步原始影像则更具参考价值。但是,涉及高技术要求或主观性强的项目,如心脏彩超,仍建议在广州复查确认。“我们不会机械互认,而是结合病情、时间、数据来源做出判断。”

跨省共享检验报告约18.7万份

不仅在三甲医院,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也已延伸至广州基层医疗机构。

广州海珠区滨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林胜介绍,7月初,一位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在贵州旅游期间突发高热、咳嗽,在当地医院完成CT和血常规检查。返穗后,患者在医院复诊,医生通过平台调阅了贵州医院的检查结果,并结合病情当场给出治疗建议,无需重复开单。

“这名患者在我们这边没有再开一张化验单。”吴林胜认为,这项服务不仅为患者节省费用和时间,也提高了基层诊疗效率。

跨省互认背后,离不开广州多年的平台建设与政策推动。自2018年起,广州率先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目前已有302家医疗机构接入市级互认平台,累计互认次数超597万次。

今年6月,广州打通与对口帮扶城市的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与安顺19家、黔南38家和毕节25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调阅和互认。截至目前,跨省互认调阅提醒464次,跨省互认110次,跨省共享检验报告约18.7万份,检查报告约5.4万份。

此外,广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还接入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互联互通和医疗协同提供技术支撑。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生在接诊外地患者时,系统会自动弹出其近期待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提醒。若数据来源合法、时间适宜且病情未变,医生可直接采用,患者无需重复检查;如不采信,系统亦要求填写理由,确保流程规范、安全。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广州以“1+2+3+N”模式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制定地方互认标准作为依据,构建信创和密评支撑保障数据安全;搭建互认信息平台、区块链+互认服务平台和云影像平台,实现检查检验报告和医学影像全过程认证与共享。同时,平台提供医生端互认提醒、管理端精准监管、患者端便民服务等多项功能。未来,广州将持续深化跨省互认共享工作,辐射更多地区、惠及更多群众。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穗卫健宣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