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学生“花样”助农,让服务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南方+

连日来,南粤乡村大地上,15万名大学生组建突击队,利用暑期奔赴乡村一线,发挥专业所长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这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深入实施的第三年。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动已实现县(市、区)、省内高校全覆盖,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地市,平均每地就迎来超7000名大学生。

推动技术落地见效

夏日炎炎,华南农业大学新“硒”望突击队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两年前,这支由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盯”上了当地特色水果三华李,通过反复调研、长期跟进,对其试点施用自主研发的有机硒功能试剂。

队员葛欣介绍,该试剂能改善农产品的活性成分和健康价值。施用试剂后,三华李的表皮果粉厚实,果皮柔软、少有烟煤现象,果肉色泽鲜亮,口感甜脆多汁,裂果和掉果数也显著减少,种植基地的产量和产值大幅提升,已帮助基地增收20万元。

“来一趟蓝坊镇不容易,尤其梅州通高铁前,得倒好几趟车,耗上大半天。”葛欣是黑龙江人,在东北读完本硕后,三年前到华农攻读博士学位。为了三华李,他这两年跑了10多趟蓝坊镇,对当地越来越熟悉。

去年,葛欣通过由广东共青团发起实施的“青年实干家计划”项目,被选聘为蓝坊镇团委副书记,兼职开展更多服务。“能将所学运用到田间地头,看着成果落地、农户增收,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他说,接下来,团队计划把成果推广到水稻、蓝莓等更多作物。

各展所长助力乡村振兴

距离蓝坊镇约50公里处的梅县区丙村镇,嘉应学院“金生鸡世”实践团同样聚焦实效,以科技为农业发展助力。

在当地养殖场基地内,学生们正细致检查五华三黄鸡的生长状况。“还有两批种蛋正在孵化,约三个月至半年后就能转入鸡场跟踪观测。”队长钟志鹏说。

五华三黄鸡有百年饲养史,是被载入《中国禽类遗传资源》的地方良种。数年来,团队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从资源收集到提纯复壮,逐步为五华三黄鸡组建保种核心群。

保种,保的是养殖户的“钱袋子”,好处实实在在。钟志鹏表示,规范化养殖能让五华三黄鸡的品质更稳定,也为其产业化发展、当地产业振兴打好根基。

实验室里,学生们通过基因检测挖掘品种优势;鸡舍中,他们仔细记录鸡的生长数据,优化养殖方案。此外,团队还协助当地完善遗传资源鉴定材料,正推动五华三黄鸡冲刺“广东省第八个国家级地方鸡品种”认证。

乡村振兴是一幅多元画卷,既要有“钱景”,也要有“颜值”。在河源市紫金县凤安镇,上坑村原本斑驳的墙壁上,如今“住”进了几只灵动的大白鹅。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林风绘新队的作品。学生们拿起画笔,通过墙绘艺术更新村庄面貌。去年寒假,该团队在当地开展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特色民俗、生态资源等。

“我们提前设计了墙绘方案,重点融入当地田园景致、特色农产品等元素,希望展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之美,为提升乡村风貌、激活乡村文化注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艺术活力。”队员刘颖说。

此次暑期服务中,该团队计划完成凤安镇两个村庄共11幅墙绘作品,主要分布于主干道两侧及房屋外侧,覆盖面积约600平方米。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