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学生赴斯里兰卡,开发在线系统将医生“送上门”

今日香港地
+订阅

步行下山后搭乘长途巴士才能找到医生、因习惯饮用生水导致频频腹泻……这些看似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场景,却真实地发生在斯里兰卡的基层社区。

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多组学生通过“视野无界(SIGHT)”计划跨洋来到斯里兰卡,直面医疗资源短缺与卫生认知薄弱等困境,用移动数字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天马行空”的方案,为当地解决困惑许久的医疗卫生议题。

港科大学生团队在哈普塔勒搭建线上智能医疗系统

线上智能医疗系统让居民看病不出镇

哈普塔勒是斯里兰卡的一座高山小镇。由于交通基建落后,哈普塔勒居民往返医院耗时费力,不仅需要步行下山再搭乘巴士,往返路程更要花费两个小时,加上等待医生,一天的时间就消耗了。

为解决哈普塔勒居民“看病难”问题,去年八月份,港科大生命科学部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一年级生陈恺俊及团队收到当地组织“Two Leaves Trust”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协助建立一个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当地居民主要面临一些慢性疾病问题,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由于贫穷问题,一些小孩也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症状。加上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情绪障碍、烟酒成瘾,他们经常需要前往医院就诊。”陈恺俊和团队经过考察,希望开发一个操作简便、免费使用的远程医疗服务软件,并最终整合成一套线上智能医疗系统,实现了电子病历管理、远程问诊及电子处方功能。

“基础到一根天线,都需要我们就地取材用棍子来搭建,更不要说反复培训医护人员熟悉电脑系统。”陈恺俊说,团队也在当地征集了3名学生志愿者,他们每两周前往小镇提供服务支持与技术维护。目前该项目已为超过100个家庭提供了远程医疗服务,让村民足不出镇就能接受诊疗。

借用游戏和实验改变用水习惯

另一名港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二年级生何莉筠及团队则前往斯里兰卡Pallewela,与当地凯拉尼亚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展“社区卫生协作计划”。他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Pallewela超半数居民习惯饮用生水,而当地饮用水中的细菌含量非常高,不少居民因此得病。

为了让当地居民养成健康的用水习惯,何莉筠及团队通过细菌染色实验工作坊,用显微镜让学生直观认识细菌;借鉴香港流行的纸牌玩法“冚棉胎”设计游戏,融入水源、卫生、净水方法等知识,对上百名学生进行了科普;举办传统花草茶推广活动,邀请当地医师讲解其成分与功效,将烧水习惯融入生活。

何莉筠告诉记者,其间他们遇到最直接的困难还是语言障碍,当地英语水平不足进行顺畅交流,尤其是在跟小孩的沟通上。所幸有当地医科生朋友协助翻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记得有一次活动刚好是一个小朋友生日,虽然大家语言不通,但却可以唱同一首生日歌。”何莉筠说,大家的情感也是在一次次交流中越加紧密。

团队还为学童们设计了打卡任务日历,通过有奖励的评选让学童把健康饮水习惯带回家庭。“我们希望通过教育项目,从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童开始推动改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饮水习惯。”何莉筠说。

港科大学生团队在Pallewela用显微镜让学生直观认识细菌

港科大学生团队在Pallewela用显微镜让学生直观认识细菌

“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要实地落实

负责设计“视野无界”课程的港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教授周迎,过去十余年间已带领不同学生前往印度、印尼、柬埔寨等国家,解决当地不同社区的医疗卫生议题。

“我们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真正为当地居民解决一些棘手的健康问题,并由此为社会带来长远的正面影响。”周迎说,课程除了会让学生针对不同地方的问题提出“天马行空”的解决方案外,更会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前往当地实践他们的解决方案,确保切实可行,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充满意义的学习体验。

截至目前,“视野无界”项目已培养超过五百名学生,并与超过二十个合作伙伴合作,让超过一千名居民受益。未来,项目计划重点推行远程医疗服务、运用移动数码科技评估公共卫生项目成效、设计推广公共卫生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创造可持续的效能。

南方+记者 陈彧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