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0%、3.8%。
从2024年,到今年一季度,再到上半年,广州GDP增速勾勒出一条稳健上扬的曲线。广州的状态回来了。相关阅读:广州上半年GDP15080.99亿元,同比增长3.8%
状态当然不是突然好起来。随着一系列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全市流量经济激发消费潜能,新兴产业加速聚势蓄能,经济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加速累积。
量的增长,核心还在于质的提升。从“高”迈向“更高”,广州正在改变队形、创新打法、全力攻坚。
枢纽经济学
互联互通的今天,城市是货物流动+信息流动+资本流动的关键节点,其枢纽能级直接决定财富获取能力。作为历史悠久的枢纽之城,广州的“枢纽经济学”正以三重变奏强化其地位:
传统枢纽再扩容:广州地铁连续10个工作日,客流量均超过千万人次;白云机场T3航站楼年内启用,年吞吐能力将跃至1.2亿人次;南沙港五期预计9月开工,海陆空传统枢纽持续升级;
“四型枢纽”闭环成形:跻身全国极少数“四型兼备”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空港、海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四大枢纽形成战略闭环,资源整合与产业链主导雄心凸显;
金融枢纽破局:南沙获颁“金融30条”,定位“国家级金融开放试验田”,与浦东、前海并列中国金融开放第一梯队。
跃升的枢纽能级正转化为澎湃的经济动能:上半年广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050.5亿元,同比增长15.5%,前5个月进出口数据高出全国15.2个百分点,GDP十强城市中领跑。占广州全市GDP七成以上的服务业同样是城市关注的着力点,获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突破万亿大关,上半年达5611.22亿元,增长5.9%,国际消费中心的底蕴与活力澎湃不息。
空间必修课
空间的再造,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更深处。
7月20日,天河冼村最后两栋旧屋倒下,标志着这座珠江新城最后的城中村历经15年拉锯终告清零,为广州CBD拼上最后一块拼图。作为广州依法动迁的首例,冼村清零折射出城市发展逻辑的质变。
时隔10年之后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让“城市”这一空间载体,再次成为宏观经济的话题主角。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深刻重构的当下,发展范式的转型往往肇始于微观实践。广州的破局步伐紧锣密鼓:
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携2000名工程师进驻罗冲围,激活旧改片区,成为全市最快落地“依法征收、净地出让”项目;
2月,广东省城市更新动员部署暨城中村改造现场观摩会在穗举办;
6月,广州入围城市更新中央财政支持城市名单,未来3年获不超过8亿元的资金支持。
腰部强身功
良好的区域结构是经济韧性的基石。
广州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呈现多层次、梯度式爆发态势:
GDP总量连续18年全市第一(占21%),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二的天河,靠游戏和汽车“狂飙”:一季度出口暴涨123.8%,小鹏汽车一度登上造车新势力的榜首,汽车出口量激增370%,网易、库洛游戏海外爆款频出;
“腰部”更壮实,时隔8年,广州再添三位“3000亿俱乐部”成员——海珠、白云、番禺。一季度经济增速领跑的海珠,重仓数字经济:抖音掷金12亿元落子琶洲,新BAT(字节、阿里、腾讯)完成珠江畔“会师”,蚂蚁集团“双中心”落户,夸克AI月活1.48亿登顶。数字经济高速扩容,带动海珠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十年“双位数”增长。
全力打造未来之城的南沙, 正值《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检验之年,成土地市场“头号玩家”:上半年成交用地占全市27.3%,更令人瞩目的是产业“破冰”:中国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实现“零的突破”,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斩获中东千万美元订单,国产深海机器人首度出海。
块头最重的天河、增势最猛的海珠、聚光灯最足的南沙,正是7434平方公里广州经历深层次变革的生动写照。
向上搏击操
7月1日,市委书记、市长共同出席低空经济推进会,释放强烈信号:广州视低空经济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欲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
这是广州年内首次为单一产业召开如此高规格会议。
“广州正以当年拥抱汽车的胸怀,拥抱低空经济。”广东汇天飞行汽车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德力,道出了广州此时此地的战略抉择。回顾广州汽车产业的成功:为了支持广州丰田项目,广州特地把地铁通到了工厂门口;为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开放的行政区域。
如今,坐拥超4000家低空经济企业(全国第二)、60家核心企业的广州,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布局”——小鹏汇天(飞行器)、亿航智能(eVTOL龙头)、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广汽(跨界低空出行)齐聚,目标直指覆盖“科研—设计—制造—基建—保障—运营”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书记市长挂帅,目的是推动更多新势力在多个赛道“出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证);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狂揽5000订单;一品红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超过200%,市值超过250亿元。
企业活力是衡量产业韧性最直观的指标。上半年,广州产业新动能加速显现:新能源车产量加快增长(同比增长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5倍、19.5%、19.0%);重点布局的低空经济加速成长(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37.7%)。
民营经济是广州经济的底盘——贡献40%GDP、50%税收、70%创新、80%就业。广州民营科技园30周年之际,一个容纳超7000家民企的“超级园区”,以占白云区0.7%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区超50%的工业产值。
改革攻坚战
说到底,发展的前提,永远是改革。
“经济大市挑大梁”所要挑起的,并非单项任务。无论眼下的稳增长,还是长远的新动能,乃至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广州均应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路、提供样板。
在最痛处改革,我们能看到广州的决心。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化关键期继续承压,增加值同比下降5.7%,但降幅比一季度已收窄0.7个百分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广州谋划“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是唯一一个瞄准万亿级重点攻坚的产业集群。广州攻坚,广州“全村的希望”不只是小鹏,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后,今年掀起新一轮出海潮,广汽集团提出全力打好“用户需求战、产品价值战、服务体验战”这关乎未来的“三大战役”,再造新广汽。
改革也带来转机,内贸大港广州港在外贸赛道登顶,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激增20.6%(南沙港区增24.6%),领跑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正从港口运营商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蝶变。
6月11日,广州国际会展集团、广州国际贸易集团两大国企同日举行挂牌仪式,彰显国资国企为经济大市挑大梁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决心。
优化营商环境是改革的另一核心:法治的刚性保障,是民企敢闯敢干的定心丸。7月17日,广州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05式,加速落地《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健全账款拖欠约束惩戒机制,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亮码入企”,制定“无事不扰”清单,扩大“首违不罚”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终依靠思想的变革与人的共同奋斗。改革改的是机制,聚的是人心,提振的是整座城市“拼经济”的精气神。
咬住这股精气神,广州或将扭转战略被动,重振省会排面。
统筹:陈思勤 黄舒旻
采写:南方+记者 柳时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