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 辰
如果看拼音,“AI”与“爱”很像。然而,AI没什么人情味儿,用AI让城市更有“爱”,需要参与者用智慧浇灌。
当AI从抽象概念走向烟火深处,冰冷的技术也就有了温度。比如,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针对广场舞噪声问题,安装定向音柱,将音乐锁定在特定区域,噪声投诉锐减90%;针对核心商业区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油烟呛人、噪声扰民等问题,给摊位配备智能感知终端,人脸识别认证通电,实时监测油烟、噪声数据,“智慧夜市”带来摊主增收、居民便利、经济增长的多方共赢;针对独居老人安全问题,通过安装防跌倒毫米波雷达,实现15分钟救援响应……这些都是巧用AI,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引导科技向善。
落地应用是AI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回应和解决民生痛点是实现AI赋能的核心。这里面有个更具前置性的问题,即如何精准挖掘民生痛点和需求,让AI有用武之地?
宝安区之所以能用“AI”让城市更有“爱”,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问计于民,充分了解群众诉求——创新构建“AI+民生”双向赋能体系,通过“民生诉求‘每周一评’”“人民建议征集在身边”“@宝安民意诉办”等特色载体推动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形成人民建议“提出—转化—反馈”全链条机制,加之其在具身智能等领域的产业优势,能够将治理资源精准滴灌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推动一系列重点难点诉求解决。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是重要要求。将“开门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通过线上征集、线下走访等渠道收集治理“金点子”,有针对性地规划布局,让一个个群众反映的“痛点”成为转变作风的“焦点”,精准回应民生诉求,能有效增强小区凝聚力,也让服务既有温度也贴民心。
宝安区的“AI+治理”探索实践,意义不仅仅是在某个地方解决几个具体问题,更在于提供了“搞好开门教育”、走好超大城区智治之路,使AI与民生服务双向赋能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传统社区治理模式面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服务粗放等多重困境。善用AI,是推动治理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应对”跃升,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困境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AI创新应用也将为算法优化、数据训练提供真实反馈,反哺技术迭代,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从这个视角看,“开门教育”让城市更有“AI”。也可以翻译成:在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具体实践中,AI既能发展自身,也能让城市更有爱。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