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广东76家企业上榜!

粤改粤好
+订阅

近日,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发布。在这份榜单中,以企业注册地计算,广东共有76家企业上榜,数量较去年增加3家。其中深圳36家、广州21家、佛山8家,其余分布在珠海、惠州(各4家)及中山、江门、云浮(各1家),分布呈现“双核领航、多点开花”格局,占比超七分之一,再度确认了广东在中国制造、科技与现代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从新能源新贵到传统巨头,榜单上的广东企业构成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群:他们在经济周期中寻求“规模扩张”与“价值重构”的平衡,在内外部不确定性中持续自我迭代。

广深引领

新能源产业全链崛起

整体来看,广东上榜企业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双核”分布格局愈加巩固。深圳和广州合计57家企业上榜,占全省逾七成。广东前十中,除广深外,仅有佛山美的集团跻身前列(第63位),成为唯一非“核心城市”代表。

二是新能源产业全链崛起。比亚迪排名由去年的第40位升至第27位,全年销量超427万辆,继续稳居全球新能源车企之首。小鹏汽车一举跃升101位至第351位。包括欣旺达(299位)、亿纬锂能(317位)、德赛西威(474位)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从电池、电控、智驾等维度,共同搭建起广东新能源产业架构,广东正成为新能源“链主企业”的集聚地。

三是从规模扩张走向盈利。深圳多家企业进入利润榜前十。最赚钱的十家上榜公司中,深企有三家。其中,工商银行以508.5亿美元居首。除四大行、中石油、台积公司之外,腾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三家深圳公司跻身其中。其中,腾讯以269.7亿美元成为是最赚钱的内地民企。另外,迈瑞医疗以31.8%的净利润率,领先于京沪高铁、腾讯、招商银行,成为深圳净利率最高的企业。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宏观背景下,这种稳定输出盈利能力,成为企业抗压能力的“定海神针”。

从企业行业分布看,广东76家上榜企业中,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家电、汽车等制造业领域。这与广东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9%、6.0%,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4%、33.0%数据相互印证,反映出地区发展质量与产业结构的相互支撑。

新企进阶

多家企业新晋上榜

记者通过对比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发现,广东多家企业新晋上榜,伴随中国奥园等地产企业退出,呈现出新旧动能衔接过渡态势。

广州方面,金融与医药行业出现了新的“500强企业”,广州农商银行和大参林医药跻身榜单。后者通过“AI小参”等数字平台覆盖上万家门店,构建出以用户为中心的零售医药网络。

深圳新增永道控股、深圳燃气集团及广深铁路,分别代表农业科技、清洁能源与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佼佼者,反映出深圳“制造业+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格局。

佛山则有盈峰集团、佛燃能源、海天味业新上榜。海天味业2024年研发投入8.4亿元,占营收比重达3%,是全球唯一上榜的酿造调味品企业。

珠海在榜单中的新面孔则包括纳思达和珠海万达商管。前者为全球第四大激光打印机厂商,后者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上,以超过64%的ROE位居榜首。

惠州德赛西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它的上榜标志其在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的行业地位快速提升。该企业与TCL系企业、亿纬锂能共同构成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阵列。

这些新面孔的共同特征是:聚焦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具备自主可控的产业延展能力,一定程度体现了“制造业当家”战略在企业经营领域的表达。

民企“常青树”

凸显在周期波动中的韧性

深圳以36家上榜企业稳居全国城市榜首,前百强中有8家深圳企业,涵盖科技、金融、汽车和物流等多个产业,构建起功能互补、韧性强大的城市产业集群。

作为制造重镇的东莞则再度“缺席”榜单,引发关注。记者通过对比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发现,东莞企业“缺席”,与龙头企业注册地迁移等有关。

例如华为终端、立讯精密注册地深圳,玖龙纸业注册在香港,导致企业品牌归属转移,让东莞在榜单统计中处于劣势;此外,榜单收入门槛提升,今年入围门槛升至36.2亿美元,东莞一批年营收百亿级企业受业务波动影响,未能达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经济实力强但大企业不多、在企业榜单中表现不突出的现象,反映了其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的特点。

情况正在改善。截至目前,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200家,在广东仅次于深圳和广州,配套产业体系成熟,创新密度高。随着高附加值环节的不断积聚、总部经济政策持续推进,东莞有望逐步从“制造后台”转向“价值前台”。

新势力崛起的同时,一批“老面孔”,如华为、美的等企业依旧稳坐前列,凸显出广东企业在周期波动中的韧性。

华为十年累计研发投入逾1.24万亿元,覆盖芯片、通信、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2024年营收达8621亿元,净利润626亿元,智能汽车、数字能源等新业务增长显著。其增长不是规模驱动,而是技术驱动。

美的集团则展现出从消费电子向科技产业集团的路径演进。2024年营收达4090.84亿元,净利润385.37亿元,排名较去年提升10位。其海外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已在印度、埃及、越南等地实现本地化制造布局,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成长轨迹:一种根植“硬核科技”,另一种依靠产品、市场和体系的全面升级。共同之处在于都不依赖“风口”,也不固守路径,而是不断在产业链上游布局、在全球格局中寻找新平衡。

从上榜企业数量和地域分布看,广东是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之一,且呈现出城市分工逐渐清晰、产业链上下游耦合加深的特征,正由“珠链成环”向“网状协同”跃升。

榜单只是企业横截面的经营表现,真正的竞争力体现在长期表现上。当“新”与“稳”同频共振,“质”与“量”相得益彰,广东将继续作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引擎。

【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