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内联,助推深圳工业稳步发展

党史精读
+订阅

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②

编者按:

1979年到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创下了从0.61亿元到5.4万亿元的奇迹,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壮举。为进一步记录好这一历史进程,阐明深圳“中国工业第一城”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党史精读”将分期展播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05:33

1985年,你家的收入是多少呢?当时深圳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2418元,远高于全国平均的1142元。得益于“三来一补”贸易模式的成功实践,深圳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但此时的深圳经济特区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非议,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原本“外引内联”的策略,需要有新的方向了。

1985年2月19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重申特区发展要以“利用外资为主”“举办工业生产项目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1986年,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纲要》,明确指出工业要上水平、求效益,向外向型转变。

此后,深圳更加积极引进外资,推动项目落地。很多港商将目光投向深圳,香港力嘉纸品公司在横岗租下厂房生产,后来发展为包装印刷业的“巨轮”;香港钟表行业的领军人物李秀恒看中深圳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优势,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逐步从香港转移到深圳;富士康、三洋、杜邦等知名企业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始在深圳投资办厂。投资1.49亿美元的深圳彩管厂,投资1.79亿美元的中康玻璃、深圳啤酒厂、大亚湾核电站等中外合资企业也相继成立。

这些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而且还对深圳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深圳还制定了“立足深圳,依托内地,面向海外,走向世界”的发展方针,实施横向经济联合,即 “内联”。依托全国工业基础,引进内地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深圳兴办企业。

民间戏称的“八大金刚”落户深圳,就是在这个时期。中航技、中电、爱华、中核等央企国企移师鹏城,为深圳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大大增强了技术力量,助推深圳先进工业的发展。华强北能有如今的发展,也与当时深圳依靠内联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

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也是由航天部691厂、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和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

随着内联的发展,深圳与全国兄弟省市合作不断升级。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已经建立了以纺织服装、电子配件、机械化工为主的轻工业体系。联想的计算机主板、创维的彩色电视机、先科的VCD放送机等代表产品应运而生,更有“四机一器”(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电话机、计算器)风靡全国,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1990年末,全市累计签订外资工业项目4712个,协议利用外资33.57亿美元,全市工业总产值210.47亿元,出口交货值116.9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58%。正是这样的独到眼光和大胆尝试,让深圳在短时间内调整发展方向,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为深圳工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活力。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