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力争到2026年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不低于70%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免费筛查、现场采集手指末梢血、30分钟之内出结果……一大早,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文化广场,排满了前来接受筛查与接种疫苗的乡亲们。当地为20岁至70岁居民提供乙肝与丙肝免费筛查和免费接种首剂疫苗的服务项目。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而每年乙肝报告病例数约占病毒性肝炎的90%。2023年,肝炎防治工作被纳入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2023—2027)”五年行动计划。同年12月,《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印发。省财政投入2.8亿元作为经费保障,在全省57个县(市)推出肝炎免费筛查、成人乙肝疫苗首剂免费接种等政策,其他65个区及东莞、中山各镇街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预计到2026年底,全省70%目标人群将完成筛查,广东将成为肝炎防治受惠人数最多的省份。

分割线

慢性肝炎是肝癌的“罪魁祸首”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戊型5种肝炎。为什么乙肝和丙肝成为我们的主攻对象?“乙肝和丙肝感染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危害较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介绍。

“乙肝—肝硬化—肝癌”,被称为乙肝进展的“三部曲”。在肝癌发生之前,往往可能是“沉默无声”的乙肝、丙肝感染。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7500万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1000万的丙肝感染者。

作为肝癌的“罪魁祸首”,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防治是重中之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何剑峰指出,广东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和乙肝防控重点区域,通过开展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儿童乙肝感染率已显著降低。

广东全人群血清流调结果显示,全省乙肝感染率已从1992年的16.76%降至2020年的6.91%,已成功摘帽“高流行区”,步入“中流行区”。过去母亲通过分娩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局面,现在已经实现了99%的阻断。尽管儿童乙肝感染率已显著降低,整体感染趋势呈下降态势,但2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仍较高,全省乙肝感染者存量依然庞大。

“目前乙肝和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仍然偏低。”何剑峰指出,乙肝、丙肝发病患者年龄多为40岁以上,农村地区感染率高于城镇地区,这些患者若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易导致病情持续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影响个人健康、家庭幸福,也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掌握全省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督促目标人群进行疫苗接种,肝炎患者的规范治疗和随访,是从源头上减少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根本举措。

2025年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不低于30%

然而,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号称“身体最沉默的器官”,乙肝感染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如何才能让慢性感染者意识到疾病在悄然发生、发展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2017年,全国道德模范、知名传染病学专家骆抗先牵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成立了“骆抗先乙肝防治工作室”。当时已经86岁的他,坚持亲自到市县医院考察,在清远阳山县范村、茂名化州市谢白村等农村地区设立肝炎早防早治试点,探索如何建立慢性肝病早筛早治的医院-社区联动机制。一开始,他也遇到不少阻碍,很多村民对要抽血的检查十分抗拒,骆抗先工作室下了不少功夫,上门挨家挨户做科普、讲知识。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配合、再到主动担当动员志愿者,肝病筛查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022年,茂名化州市被确定为乙肝早防早治示范区,辖区内各医疗单位学习骆抗先乙肝防治工作室对慢性乙肝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的管理经验,很快完成了20~70岁居民10万人的免费乙肝病毒感染筛查。

2023年,广东省疾控中心联合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探索城镇地区肝炎早防早治路径,开展肝炎综合防治试点,将丙肝也纳入筛查和治疗范围,为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阴”的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并通过网格化服务的方式下沉到社区和企业。

但是,广东是人口大省,要做全省的乙肝病毒筛查,仅靠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2023年以来,广东连续“出招”,印发《行动方案》、将肝炎防治纳入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

根据规划,今年,广东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要不低于30%,2026年要不低于70%。为尽快实现筛查目标,各地市纷纷加快进程。

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所所长孙立梅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省累计筛查人数达231.8万人。已筛查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8.5%,丙肝抗体阳性率0.35%。其中,广东省财政补助的57个项目县(市)累计筛查人数197.2万人,辖区内20~70岁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达到10.28%,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高暴露风险儿童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血清学检测率达到90.31%,均达到《行动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

“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发现率显著提高。”孙立梅说,随着筛查力度加大,更多病毒感染者被发现,并投入到后续的治疗和随访跟踪中。

2026年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率不低于70%

在我国,肝癌患者与乙肝人群高度重叠,肝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背后,是乙肝诊断率与治疗率的巨大缺口。

“乙肝、丙肝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可以大幅降低乙肝发展为肝癌的风险,而且丙肝是可以治愈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指出,95%以上的丙肝患者可以通过3个月的抗病毒药物达到病毒清除。而乙肝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部分患者也能达到功能性治愈。

现实中,乙肝患者因治疗程度不同,结局也完全不同。林炳亮经常会遇到令他感到“惋惜”的患者。

他介绍,有位年仅35岁的患者,“小三阳”多年,检查结果显示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患者当下没有感到不适,又听信“用了抗病毒药就永远不能停”的片面观点,便不愿意接受治疗,复查时已转为肝硬化。还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毒检测转阴、肝功能指标变好,就自行停药,最终导致肝内肿瘤。

“归根结底,是大家对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林炳亮给出一组数据:有25%~40%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最终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他提醒,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然可能导致病毒反弹,病情加重。

现实中,不少人随意停药是因为当前没有药物能够治愈乙肝,生怕用药后就要一辈子服药。“事实上,虽然用药比较长,但也不需要一辈子。”林炳亮说,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达到功能性痊愈,就不用再服药。

“治愈乙肝的药物在研发过程中,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肝脏不受损。”林炳亮说。

消除肝炎歧视,提高阳性人群随访率

除了前期治疗,乙肝和丙肝的随访管理也很重要。

对于乙肝患者,病情不同随访频率及检测的项目不同。慢性感染者指标稳定时6~12个月随访一次,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随访一次;若肝功能不正常则要每个月随访检查一次。“随访是个复杂的过程,建议纳入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定期随访,及时电话通知未按时来随访的患者。”林炳亮说。

然而,现实中要对肝炎病毒携带者建档管理,并不容易。目前,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项目筛查出来的阳性人群,随访率仅30%~60%,远低于80%的目标要求。

一方面是社会对乙肝患者长期存在的歧视与偏见。尽管我国在2007年就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禁止入学和就业体检强制检测乙肝。但即使现在,因为乙肝被就业单位拒绝的案例仍然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来自个人对乙肝治疗认识的不足。林炳亮说,门诊会发现,很多病人明知自己有乙肝,但直到有了明显的乏力、肝区胀痛等症状才到医院就诊。此时,病情已相对严重,出现肝硬化并发症甚至是肝癌。

“消除肝炎歧视,首先是提高公众认识。”何剑峰强调,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并不会感染。

乙肝防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何剑峰指出,广东是全国最早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的省份,从1992年起,全省已累计为超过3000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也建议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咨询专家梁晓峰指出,当前我国大于15岁人群的乙肝病毒流行率依旧很高,其中30~69岁人群高达7.54%。他解释,这主要源于这一人群存在性传播、血液传播。他强调,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减少成人自身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进一步降低感染率,还能减少母婴传播的机会,是消除乙肝的重要措施。

本次行动,对筛查中发现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双阴”,且既往无全程免疫史者,免费接种首剂乙肝疫苗。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全社会积极行动,通过参与筛查、普及肝炎知识、主动接种疫苗、规范开展治疗,让更多人远离病毒威胁,共享无肝炎的未来。

撰文:刘汉能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