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名企深思考,未来求职更自信

广州青年报
+订阅

高校学子感受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果

编者按:日前,“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之——2025年广州青年大学生职业生涯研习暨就业交流营活动组织近80名高校学子走读7大产业集聚区、深度探访名企及产业园。半个月时间过去,学子们在产业规划展馆、历史文化街区、非遗文创基地、行业龙头企业等地沉浸式研习,深入了解广州产业发展与人文历史,通过“研习+理论+实战”沉浸式课程体系挖掘自身发展与城市需求的契合点,练就“过硬”的求职竞争力。

专业深耕与跨界融合的双重修炼

在交流营研习期间,我通过产业发展的视角看见了广州在新时代下焕发出的全新活力——既让我了解了广州各大产业运行的底层逻辑,也重构了我的职业认知体系。

在生活和课堂中,我们虽然常常聊起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跨界电商和3D打印等话题,但总感觉它们离我们的生活既近又远。近,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消费和享受这些行业提供的商品与服务;远,是我们几乎不了解这些商品的生产过程——小到一颗树脂义齿,大到一台新能源汽车。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我们有幸走近众多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近距离观察各产业链的实际运作。这种亲身体验让我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一项产业的完整链条,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在参访企业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在这个非常“卷”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垂直深度。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将专业知识学好,更要学精,通过持续深耕特定领域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跨界融合也正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比如AI算法与传统工业的深度结合,直接推动了智慧工厂的快速发展。因此,“专业精深”与“跨界融合”的能力组合,正是我们在职场中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

中山大学 姚琼

暑期羊城行,照明择业路

交流营的研习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见识到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当我们走入名企、产业园,看到企业研发出的高科技产品时,不禁感慨,这些企业不以自身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进步贡献切实力量。聆听企业介绍人自豪地介绍着自家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不用依赖进口别国技术,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出巨大贡献时,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个人梦想要同国家梦想联系起来,企业、社会的梦想也要和国家梦想联系起来。

这次实践经历的特别之处正在于,让我们这些大学生能真正走进企业,了解到更多的“专精特新”团队。我们不再是紧盯着知名大厂,而是可以把目光投向更多的有潜力的团队和公司。

对于日后的就业规划,我希望能结合这次研习的收获,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相对于各行各业对于大学生掌握基础工作技能的要求,我发现国企或私企都会较为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在日后的职业规划中,我将会更加关注与我专业相关的行业信息,同时在学习中深耕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白钰

触摸产业脉搏,精确职业定位

当书本上的“智能制造”“创新生态”概念在眼前具象为广汽车间里的机械臂、天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天魁1号”人形机器人时,我的专业认知也完成了从理论图式到实践智慧的质变飞跃。

深入专精特新企业的探访,本质上是一场沉浸式的职业启蒙,我们得以窥见产业前沿的真实样貌——在南方测绘,我们见证了全产业链布局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广汽集团,新能源与高端产品的技术矩阵令人叹服;百度飞桨则展示了AI赋能生活的无限可能……学术论文中的技术术语转化为可触摸的产品原型,经历着市场的严苛检验。这种直面产业现场的经验,远比任何职业规划课程都更具冲击力。

此外,培训班采用“认知-实践-反思”的闭环学习模式。企业HR的面对面交流帮助我们重新定位自身坐标,专家讲座的政策解读则帮助我们把握行业风向,简历优化干货点明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职场竞争力,小组交流促进我们总结优化。

交流营打破了我们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浮空想象,让抽象的专业知识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为我们日后的职业规划点明目标,打下坚实根基。

广州航海学院 郭卿孜

规划在手,就业我有

起初,我只把这次交流营当成一次增长见识的机会,但当它落下帷幕时我才发觉,自己在这里收获了对当下就业环境更为全面的洞察。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带来的产业变革,让许多传统职业被取代。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常挂在口边“专业对口”的就业逻辑已经被重构,更多企业都在期待着复合型人才血液注入。

在这个背景下,兼具专业深度和跨界广度的“T型人才”就成为了各企业的心头好。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对于人才能掌握哪些领域的知识有自己的复合要求,因此,提早接触到企业用人信息、了解岗位需求、针对性做好职业规划是通向offer的必由之路。

在参观独角兽企业“希音”时,讲解员向我们介绍,希音的主要业务和市场集中在海外,因此所需的人才既要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也要掌握一口流利的外语。那么,有志于加入类似企业的大学生,就应该尽早设定外语学习目标,针对性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让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

在10年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企业用人单纯追求“量”;而现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个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用人需求也由从前的“高量”转为“高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政策,提早布局提升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转向中找准职业坐标。

 暨南大学 李伊淳

探企看未来的“破茧”之旅

这个夏天,我与一群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龄人,并肩探访广州名企及产业园区,感受行业龙头的硬核科技、非遗传承的细腻温度。由浅到深,企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从最初简单的手工生产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运营,我们看到了这些企业不断创新与适应市场的能力。

令我最意外的收获,便是有机会能够与云蝶科技的负责人交流。身处AI爆发的时代,有许多行业没落,也有随之兴起的新型行业,我们该如何在变化中把握机遇?云蝶科技的小而专、精而强启发了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发掘,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拓宽视野,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未来努力方向。

研学之旅落幕时,翻开相册看着在不同企业的合影,才惊觉我们真的用脚步丈量了广州各类产业。这段实践经历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让我们走出校园,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好的职业启蒙,从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想,而是走进真实的职场,聆听劳动者讲述他们的热爱与坚持。

暨南大学 林思颖

脚踏实地,踩准湾区节拍

在这段研习之旅中,我们如海绵般汲取养分,触摸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从越秀集团的稳健格局到广汽集团的智造产线,从联晶电子的精密车间到百度飞桨的算法前沿,每一处参访都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广州乃至大湾区产业的多元光谱与无限潜能。

这场实践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是一场精准的“认知校准”:课堂上模糊的“产业布局”“人才需求”概念,在越秀集团的规划沙盘前和在南方测绘的实操演示中变得立体可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团队及资深HR向我们剖析岗位核心技能、分享企业甄才标准,让我们意识到专业与跨界融合能力同等重要。《求职逆袭指南》《offer选择心法》等培训课程如同实战锦囊,将抽象的职场法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极大消解了我们面对未来的迷茫。

南沙政策宣讲中描绘的“未来职业黄金赛道”——智能网联、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与我的专业方向高度契合,其广阔前景令人心潮澎湃。深刻认识到“硬实力”需与“软技能”并重。

这段融汇“知”与“行”的旅程,既坚定了我扎根湾区发展的信心,也成为我规划未来的重要坐标,在我心中播下明晰方向的种子:以湾区为广阔舞台,以硬核技能为桨,以开放思维为帆,在时代浪潮中奋力驶向理想的职业彼岸。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陈康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