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创新筑基石,社会参与护文脉

南方+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玉岩书院书声琅琅、黄埔军校庄严凝重……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区现有1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风貌区、11个传统村落、22处历史建筑和17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海丝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岭南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南海神庙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黄埔擦亮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整体统筹下,黄埔率先在全市出台区级保护传承政策,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全覆盖以及4个传统村落修复实施方案批复,在全市较早成立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政策创新建立联动保护体系

走进7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黄埔莲塘古村,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舒朗广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留了时四陈公祠等36处古遗存,是区内古遗存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处处彰显着古风古韵。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

仔细探寻可发现,时四陈公祠等文物、历史建筑的门口挂着一张“九佛街楼长责任牌”,这是黄埔实施的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街道推行了街、村、专职三级“楼长制”,“楼长”负责保护每一处文物、历史建筑等,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街道执法检查内容。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多,需要研究好监督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格局。为此,黄埔区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印发《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黄埔区促进历史文化保护若干措施》,由区政府统筹开展各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强化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纵向传导,激发各类实施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联动区检察院全省首创“文化遗产检察官”,设立以来助力修缮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58处、活化利用35处,全面提升保护质效和力度。

多方参与推动文化活态传承

《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渠道,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黄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将街区、建筑作为现代“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既保留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最大程度传承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通过专家把关、部门联动推动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提升,邀请大师团队编制《长洲岛整岛提升优化方案》明确发展定位和12项提升措施。实施金州大道、思亭路、金蝶路等市政道路提升改造,提高街区交通服务能力,建成长洲岛碧道9公里,打造林荫大道1.6公里。采用“寓教于景”的植物配置策略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绿化景观和路面铺装,建成教思亭、北伐纪念碑等7个口袋公园。

黄埔军校

开展“黄埔百年薪火赓续”系列活动,“到长洲去·踏寻百年印记”主题活动,打造“红色印记”“国防教育”等4条街区研学线路。累计接待各地区研学参观5万余人次。

公众参与共筑名城保护意识

用手机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黄埔区的某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是黄埔区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此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依托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载体,举办“活化文化名城·传承共同记忆”岭南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题系列活动,联动中小学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小课堂”。通过知识科普和非遗活动使公众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是活生生的传统技艺、生活智慧以及记忆传承,引导和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全社会参与共享共保的保护传承工作。

“历史文化保护进乡村”

接下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凝聚多方力量,创新保护机制,统筹保护与发展,努力打造历史文化传承的“广州样板”。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