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官司,写起诉书是道“拦路虎”,复杂的格式和法律术语让不少人犯难。现在,这事儿变得简单多了,就像做“填空题”一样,照着模板填上关键信息,就能完成起诉书。
去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部分案件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试行)》,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又针对9个领域常见多发诉讼案件,研究制定了56类新的示范文本,两批67类示范文本于7月14日起全面推广使用。其间,恩平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恩平法院”)着力激活示范文本的“导航”功能,帮助当事人从“写诉状难”困境走向“填空式立案”的便捷转变。
目前,“两状”示范文书的使用主要涉及离婚纠纷、信用卡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等。今年1月,恩平“两状”示范文书使用率还不足1%,到7月已提升至70%。
填空式立案:诉讼门槛“一降再降”
“现在起诉太方便了,再也不愁怎么写起诉状了!”这是一起劳动纠纷案中,50余名讨薪劳动者的共同心声。面对老板拖欠薪资,他们想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却因不会书写起诉状而手足无措。
恩平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里准备好的“两状”示范文本,就像一场“及时雨”。这些模板通过表格把复杂的法律要求拆解成清晰的栏目,写起诉状跟做“填空题”一样简单直观。法院还有专业团队现场指导,实现当天指引、即时填写、当天提交、即时立案,维权之路顺畅多了。
专业指引团队现场指导当事人填写文书格式。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恩平法院的诉服“红马甲”团队上门服务,指引示范文书填写并接收起诉材料,让行动不便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起诉。此外,在诉讼服务中心、基层法庭、综治中心、涉侨解纷中心、园区法官工作室等场所,都能找到这些示范文本的纸质版、空白模板或者二维码,手机“扫一扫”,随时随地“掌上办理”。线上线下、院内院外,恩平法院织起了一张便捷的司法服务网。
精准化调解:矛盾化解“一步到位”
在恩平市综治中心,恩平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调解中心,派驻工作人员有序指引有诉讼需求的当事人使用示范文本,及时厘清双方争议焦点,结合当事人意愿进行调解。
法院派驻调解员在市综治中心进行调解。
在一起物业纠纷案件中,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因物业费缴纳、小区设施维护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差点闹上法庭。他们来到综治中心,法院工作人员拿出示范文本指导填写。填表过程中,双方争执的焦点一一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最终,在工作人员调解下,双方当场握手言和。像这样靠示范文本成功调解的案例已有6起,涉及标的额100多万元。
不仅如此,恩平法院还引入了专业的市场化调解机构。这些特邀调解员也运用示范文本里的“问题清单”,迅速抓住争议焦点进行调解,促推先行调解纠纷量逐步上升。今年1—7月,适用“两状”示范文本共受理案件330件,调解成功152件,调解成功率达46%。
法官团队到恩平各律师事务所推广示范文本。
为了让更多人会用、用好示范文本,恩平法院立案团队不定期与银行、物业、律师等座谈,走访律所、金融机构、乡镇、侨村等,了解物业合同、信用卡纠纷等案件多元化解情况,推广“两状”示范文本,讲解规范、发放文本及二维码。今年已开展相关活动近20场,发放空白文本500余份。
智能化赋能:司法效率“节节攀升”
如果交的是传统的、手写的起诉书,如何转换为示范文本?恩平法院引入“远程柜台”数智转化系统,能快速扫描传统诉状,自动识别关键信息,并“一键”把信息填到电子版的示范文本里,方便当事人、律师对传统诉状的智能转化。
法官运用“远程柜台”数智转化系统厘清核心诉求,与身处国外的当事人进行线上调解。
例如,原告郑某要与被告吴某(委内瑞拉国籍)打离婚官司,涉及孩子抚养权、抚养费支付等问题。基于代理律师提交的传统诉状,恩平法院用“远程柜台”数智转化系统一键生成示范文本,承办法官很快厘清了核心诉求,联系身处国外的被告开展审理并主持调解。这套技术不仅解决了当事人诉求表达不清的难题,确保法官全面把握案情、精准推进调解,更省去了当事人往返出庭的繁琐流程。
在商业纠纷中,这套系统还能大大缩短整理证据材料的时间,让法官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实质审查上,确保裁判结果既高效又公正。智能技术的融入,让每一步流程都精准高效,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恩平法院将继续深化和拓展示范文本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实质解纷加速度,让司法为民的列车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可持续的方式抵达社会每一个角落。
撰文:周柳妤 陈慧雯 黄嘉敏
图片:恩平法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