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咏瑾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和仅凭自身创造力撰写论文的人,在大脑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似乎展现得更为“懒惰而愚笨”:脑电图测量结果显示,在4个月的时间里,ChatGPT用户的大脑活动水平最低,并且在所有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的表现均低于其他参与者。
研究报告列出这样的例子:ChatGPT用户在撰写每一篇论文时都变得更加懒惰——他们会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快速产出,甚至对论文的“所有权”意识也大幅削弱,“认知外包”下,更有甚者不久之后就忘了自己曾经写过什么。
可以想见的是,经过精心“烹饪”的大数据结论如源源不绝的流水盛宴,被AI高频地送至眼前,一切来得实在不费吹灰之力,人们突然发现等待他们去征服的未知“山峰”变得如此低矮,以至于迅速下滑的学习动力引发了学习投入的曲线“雪崩”。当人类的思考由AI取而代之,这一钟摆式渐停的过程本身就足以令人悚然。
而当你直面现实生活时,会发现其中呈现出的“粗粝”挑战并不会减少半分——AI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你的双手必须真实地触摸生活的滚烫,你的双脚仍然要一步步踯躅于漫长的人生旅途。AI的作用,更近似于夸父掷出的手杖、精卫衔取的石块,或是普罗米修斯为了盗取火焰而伸出的那根颤颤巍巍的树枝,是我们手中握紧的某种工具,绝不能取代人类自发思考的核心位置。
而2024年一项研究同步指出,ChatGPT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从而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业投入感,则进一步证明了增强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后,善于利用AI等工具将让我们汲取知识的效果事半功倍。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人们越来越高频次地使用AI,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行为逻辑越来越“泛AI化”,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发展趋势。就像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模式逐渐由迁徙转为定居,“猎手”与“采集者”的社会化角色分工慢慢转型为“牧人”和“农夫”,“我们总是丢失了一些,又总是相应地拾取起来了一些”。在这种人类进化的“能量守恒”与“熵增定律”下,我们不应恐惧惯性思维被打破,而应拥抱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断产生。回看过去的百余年,恰是人类文明发展最为迅捷、最为打破常规的时期,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足以证明人类在自我反思、自我更迭、自我超越属性上拥有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回到AI对人类的影响上看,其正负意义并非一刀切地非此即彼:AI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促使了知识的快速流通、大数据的去中心化,以及简单重复劳动的大幅优化。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在的人们比之过往拥有了更为熟稔的整合碎片化知识的能力、快速复合检索以及分辨信源的能力、声画制作产出能力,以及遇到新的问题时寻求共识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都是人类社会进化在大数据时代所诞生的宝贵闪光点,值得我们去珍视并加以分析。
其实,AI作为技术并不可怕,真正该引起警觉的,是人们在AI面前放弃思考和判断的主动权。当AI占据思考高地的那一刻,智慧的人类由于懒惰而徘徊于低谷的阴影中,这才是知识所带来的悲剧。而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歧路”始终存在。随时以拥抱新事物的姿态保持冷静的思考,人类应不断由“他省”转为更加深刻的“自省”。
大家点评:
AI既是助力也是警钟,它推动知识进化,却也诱发思维懒惰。关键在于人类能否保持思考主动权,勇于自省,坚持做“会思考的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永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