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快评丨别让假鹰嘴啄了真蜜桃的“金字招牌”

南方+

盛夏时节,河源市连平县的鹰嘴蜜桃迎来丰收,这本该是果农们欢欣鼓舞的时刻,却因市场上泛滥的冒牌货而蒙上阴影。外地桃冒充本地桃销售,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威胁着这一经过多年培育的品牌生命力。针对这一现象,连平迅速行动多方联手,打响了一场保护鹰嘴蜜桃“金字招牌”的保卫战。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平鹰嘴蜜桃被誉为广东乃至中国南方的“桃之极品”。如今全县种植面积达8.8万亩,年产值约21亿元。在主产区上坪镇,5.58万亩桃园创造约16.7亿元产值,全镇5912户果农实现户均年收入25.76万元,成为富民兴村的可持续产业。然而,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上假冒产品日益猖獗,给这一来之不易的产业成果带来严峻挑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面上看是维护经济利益的市场行为,深层而言却是一场关于农民收入、地方信誉和市场秩序的战役。鹰嘴蜜桃作为连平县的特色农产品,其价值远不止于水果本身。从栽种到成熟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当地果农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汗水,体现着连平特有的土壤、气候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当市场上出现冒牌货时,被窃取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认同。

冒牌鹰嘴蜜桃的出现,直接破坏了市场最基本的公平交易原则。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优质真品的市场空间反而会被挤压。这种现象若长期存在,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对“连平鹰嘴蜜桃”品牌失去信任,另一方面导致生产者失去改进产品质量的动力。国内不少知名农产品都遭遇过假冒困扰,其中一些品牌价值因此大幅缩水,教训深刻。连平县及时出手遏制假冒行为,不仅保护了果农利益,更维护了健康市场环境的长远发展。

这场假货危机,关乎一个年产值21亿元的地方支柱产业和上万果农的生计,亟须构建法律、技术与市场三位一体的立体防线。目前,连平鹰嘴蜜桃地理标志保护仍面临挑战,专用标志申请使用工作仍在推进中,部分果农对地理标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在技术层面,可引入现代溯源技术,让每一颗蜜桃都有“身份证”;市场层面,既要生产经营者自觉维护声誉和形象,更要严厉打击外地桃冒充、假冒地理标志等乱象。唯有构建全方位的保护体系,才能守护好这一富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小小蜜桃,承载着自然馈赠、农人匠心和文化传承。捍卫“蜜桃”之名,不仅是保护一个农产品品牌,更是守护一方百姓的生计与尊严,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这场保卫战的最终胜利,不仅在于假冒产品的销声匿迹,更在于整个市场形成尊重价值、敬畏规则的良性生态。

南方+记者 魏金锋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