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文章省流版
1.基孔肯雅热并非新病毒,2010年广东曾报告国内首例本土病例;
2.基孔肯雅热不会“人传人”,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潜伏期多为3~7天;
3.佛山收治住院患者均为轻症,超过95%患者7天可出院;
4.治疗以对症为主,无特效药,无疫苗;
5.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工作人员对佛山乐从镇的公园草地进行消杀灭蚊。
这个月,不少广东人听说了一个拗口的疾病名字——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为何传播速度如此快?普通人有无办法自行判断感染情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说,作为一种以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目前治疗以对症为主,既无特效药,也无疫苗。
每年入夏后,尤其是下雨过后,因为积水增多,所以蚊子滋生速度变快,此时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就会增大。
“此时若有输入性病例,再加上人群普遍易感等因素,就容易引起病毒扩散。”蔡卫平说。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说,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大家无需恐慌,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其实“不是新病毒”
广东曾报告国内首例本土病例
尽管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基孔肯雅热,但是在医学界,它并不是一个新病毒。
1952年,基孔肯雅热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基孔肯雅热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弯腰行走”,形象地描述了基孔肯雅病毒导致患者因关节剧烈疼痛而只能弯腰走路的状态,因此得名“歪身病”。
此后,基孔肯雅病毒开始在全世界“旅行”——
1958年,泰国首次出现基孔肯雅热城市疫情,这也是亚洲地区首次分离出基孔肯雅病毒;1965年,印度发生基孔肯雅热大流行,30万人感染;2004年,基孔肯雅热在肯尼亚持续暴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印度洋岛屿,引发了大规模疫情。之后,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2007年,欧洲首次报告出现本土传播;2013年,美洲首次发现相关病例。
2008年3月,我国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
当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检疫人员在白云机场对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一名发热病人,其自述回国前两天开始出现发热,全身关节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兰卡建筑工地工作。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何剑峰说,2010年广东首次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蚊媒传播病例。此后,在部分地区也曾经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传播规模都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佛山乐从医院目前收治基孔肯雅热病人。
这一轮疫情形势如何?
7月23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在全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称,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截至7月23日,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95例。对比7月22日的2934例,7月23日一天内病例数增长了383例。中山、茂名疾控发布提醒,该市部分区域存在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7月18日,澳门接获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该病例曾有佛山顺德旅居史,为澳门今年第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不会人传人”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多为3-7天
在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毒后,科学家开始对其开展研究,最终搞清楚了它的传播特点——不会“人传人”,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蔡卫平称,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白纹伊蚊叮咬后,白纹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基孔肯雅热人传人?辟谣!
基孔肯雅热人传人?辟谣!
为何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专家分析与蚊媒密度有关。
每年入夏后,广东地区蚊子开始生长,尤其是下雨过后,蚊子生长速度更快,此时若有输入性病例,就容易引起病毒扩散和传播。
十年来,广东没有经历过较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人们体内缺乏对该病毒的抗体,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人皆是易感人群。
“有些人因为抵抗力弱,被携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后发病,有些人则是隐性感染者。”蔡卫平说,整体上来说,基孔肯雅热病毒潜伏期多为3~7天。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基孔肯雅热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会在1~2周内康复,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该病会导致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从本轮疫情发生情况来看,情况亦是如此。7月23日,佛山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北滘医院)呼吸与感染科主任万水春介绍,当前住院患者均为轻症,超95%患者可在病程第7天痊愈出院。
登革热“近亲”
可能同时感染两种病毒
许多人可能没听过基孔肯雅热,但是或多或少接触过它的“亲戚”——登革热。
事实上,首次从坦桑尼亚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这种病毒时,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登革热,直到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证实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甲病毒,才被命名为基孔肯雅病毒。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共同流行的地区,常有人同时感染两种病毒。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何剑峰称,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佛山乐从医院内,医护人员查看基孔肯雅热病人症状。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是佛山定点收治机构里病人最多的一家医院,有400多名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在院治疗。乐从医院院长陈锦泳介绍,收治患者有以下三点特征:
发热:体温一般以中低热为主,小部分有高热,通常在2天到3天内退烧。
皮疹:一般起病第1天到3天出现,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面部、手掌等地方,多为斑丘疹,病情好转会逐渐消退。
关节疼痛:多数发生在手指、手腕、脚踝关节,疼痛以肿痛为主,相对比较剧烈,但缓解速度也比较快。
当前,不管是登革热还是基孔肯雅热,医学界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既无特效药物,又暂无疫苗可预防。
蔡卫平介绍,临床上对于一些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对于一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若感染者出现脑膜脑炎,则需要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出院后,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防控基孔肯雅热
广东在行动
7月24日,广东已发布倡议,号召全省居民行动起来,参与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不给蚊子产卵孳生机会,还提醒居民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没有积水就没有孑孓(蚊子的幼虫),没有孑孓就没有蚊子,没有蚊子就不会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蔡卫平说。
何剑峰表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
什么人容易招惹蚊子?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人(较肥胖人士、呼吸频率快的人)、新陈代谢快的人(孕妇、小孩、运动员或者年轻男子)和散发特殊气味的人(不洗澡的人、有浓厚体味的人)。
佛山顺德全域全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顺宣供图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陈晓光提醒,如果外出旅行或者锻炼,一方面尽可能穿一些长袖的、浅色的衣服,因为根据蚊虫的视觉原理,深色的衣服更容易被蚊虫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涂抹一些驱避剂,保护自己不受蚊虫的吸血叮咬。
居民能否自行判断是否感染病毒?万水春称,目前没有自测办法,个人若出现发烧、关节疼痛、皮疹三大主要症状之一,需要到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检测,一旦确诊为感染者,不建议居家隔离治疗,建议到医院住院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才能避免更大范围的传播。
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
让我们用行动阻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
采写:话题研究员 黄锦辉 刘汉能 实习生陈浩文
摄影:董天健 戴嘉信
剪辑:万稳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