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中华醒狮、醒狮鼓乐、中国书法、南粤剪纸、漆扇制作、扎染等“非遗”技艺学习;开展海洋知识与生存技能宣讲,进行街舞教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启未来”实践队已于7月5日—7月18日,走进花都区新华街开展为期两周的青少年美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本次课程教学以社区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课程设计充分结合广府非遗特色和文化培育需求,聚焦“中华非遗传承与美育浸润涵养”主题,开展一系列深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课程。
开班仪式上实践队龙狮表演。邹洁莹 摄
“艺启未来”实践队由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9名在校学生骨干组成,团队成员汇聚了学校龙狮队、街舞队、中国传统手工协会、一得书画院等多个优势社团主要成员,具有良好的艺术美育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团队将“非遗传承”融入小学生美育课堂,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美育课堂为社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接受美育浸润熏陶提供支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听得懂的“青言青语”开展文化传承、艺术涵养类课程的现场教学,打通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
“非遗”邂逅美育,文化传承从学习开始
实践队为孩子们讲解书法字体风格。邹洁莹 摄
经过前期半年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打磨,实践队将中华醒狮、中国书法、南粤剪纸及漆扇制作等传统文化技艺转变为入门门槛较低、人群适应性强的美育课程并成功在校园实践。本次送“教”进社区,实践队将学校里的醒狮、书法、手工剪纸等传统美育课程搬到社区,并基于社区教学实际进行改良,如醒狮课结合青少年体能实际,以儿童狮头、竹架训练狮为主要训练道具,对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以鼓乐练习为主;书法课按照学生基础进行分组教学,从基本笔画学习到不同书法字体临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系统的讲解与实践指导,实践队让“非遗”文化传承从社区课堂学习开始,实现以美育课堂促进文化氛围营造,以课堂学习促进社区文化传承的目的。
现场体验丰富,美育浸润突出实践导向
实践队为孩子们讲解舞狮动作要领。邹洁莹 摄
“老师,我做完漆扇之后能不能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我能不能用红纸剪一个下午上课的狮头”,参与课程的学生课后向志愿者踊跃提问。本次美育课程设计以现场展示和实践体验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课中练、练中学、学中悟”,探索“展、演、练、赛”融合的美育形式,将展示、表演、训练、比赛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现实体验感和参与感。小朋友们不仅能在课堂展示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丰富的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有效增强了美育实践的育人成效。
玩转文化创新,兴趣培养注重因材施教
“我们通过内容创新让小朋友们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通过形式创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入门,了解文化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技艺技能”,“单独从楷书或者隶书开始训练会比较枯燥,我们前期将书法书写和漆扇制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创制作中感受书法的创作魅力”,负责醒狮教学和书法教学的志愿者如是说道。本次课程将醒狮、街舞等动态美育和剪纸、书法等静态美育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需要,为社区青少年提升美育涵养与综合素质提供平台载体。
孩子们展示剪纸成果。邹洁莹 摄
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启未来”实践队还依托校内优势社团力量,持续打造美育实践精品课程,积极对接中小学校和社会广泛需求,搭建学校与社区联动共建的美育实践平台,实现美育实践与文化传承“走出去”,深入开展社会美育教育实践。
南方+记者 陈国飞
通讯员 刘一苇 郑俊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