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乐章:周氏大宗祠的建筑巧思与摄影审美|古建光影

南方+

通讯员   供图文图:穆亦

云山之北,水绕古埠;名祠莲风,镬耳擎天。

广州白云区龙归街南村,一座理学宗师周敦颐后人于明末清初建造的宗祠——周氏大宗祠巍然矗立。其罕见的“孖祠堂”双体结构,精妙的镬耳山墙、四水归堂建筑语言,演绎着一曲历史与当下交汇交融的光影乐章。当自然光倾泻于这座经典的岭南建筑,这里便成为摄影者追光逐影的沉迷之地。

通讯员   供图

朝暮鎏金:晨曦初绽或夕照熔金时,日光为屋顶和墙面镀上流动金箔。当青瓦灰塑的沉郁底色与璀璨光晕交织时,周氏宗祠的历史厚度与现代楼宇的空间密度在此有机交融。  

通讯员   供图

山墙弧光:暖阳越过树梢沿镬耳墙的波浪流淌,勾勒出柔美圆弧曲线。光线如金砂漫过800年砖石,磨损的灰塑纹路在光影明灭间愈显深邃,仿若为岁月蒙上琥珀色滤镜。  

通讯员   供图

檐角几何:多重屋檐叠构的几何空隙中,六面镬耳墙熠熠生辉。其整齐排列、井然有序,暗合《周礼》“以礼制形”的秩序美学,亦呼应“孖祠堂”独特的双生对称格局。  

通讯员   供图

天井引光:“四水归堂”天井设计引天光倾泻厅堂,既喻“财源汇聚”,又行采光之妙。正午骄阳经井口驯化为澄澈光柱,厅内大红灯笼、梁枋彩绘骤然鲜活。  

通讯员   供图

斜阳绘影:午后日光斜穿天井,在厅墙投射锐利三角。光区随日移缓缓流转,掠过楹联、匾额,地面光斑如圭表刻度,丈量时间与礼法。  

通讯员   供图

青云巷影:青云巷狭窄夹道成为光影实验室,展开一场檐角与苍穹的对话。檐角、镬耳轮廓衬于碧空,明暗交界处,砖墙、瓦当、灰塑若隐若现,化为立体诗行。

通讯员   供图

吻兽皮影:正脊陶塑螭吻神兽,经光线投映于内墙,化作跃动皮影。传说中驱鬼镇宅的瑞兽,借光影“活”现身形——翘尾昂首,风姿绰约。

通讯员   供图

雕窗作笔:棂花铁窗变身光影刻刀,日光穿过繁密窗格窗花,在地面绘出不断变形的长格和花瓣。光移影动,满堂皆是流动的岭南工笔画。

通讯员   供图

《爱莲》映壁:颐园入口《爱莲说》全文石刻,被门楼投影温柔覆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名句半明半暗,光区如高光标亮理学精义。游客驻足光中,恍见濂溪先生执卷立于影壁。  

通讯员   供图

孝德星芒:落日熔金时,星芒光束聚焦颐园照壁“孝德”二字。金辉灼灼,似先祖低语训诫。此光曾照亮学子课本(祠堂曾作南村小学),今又为游人烙下伦理启蒙。  

通讯员   供图

岐山追光:西墙“歧山古道入周朝,周朝始祖出歧山”族源诗与锦鲤图,常被一束天光精准点亮。锦鲤鳞片在光下闪动,暗合“鱼跃龙门”期许;诗句则昭示周氏来源,告诫后人“不忘歧山根”。

通讯员   供图

展墙寻踪:家族历史和农耕文化展区,光线透过高窗如剧场射灯游移。清晰文图在光下展现峥嵘岁月,犁铧锈迹在光下泛起金属质感。明暗引导视线,令周氏八百年拓荒史和理学精神传承史在静默中闪耀。  

通讯员   供图

凤凰燃霞:五月凤凰木盛放,虬枝探出镬耳墙,红花似火灼烧天际。烈焰繁花与灰塑冷调激烈碰撞,镜头中,周敦颐理学“阴阳相济”之道借红灰二色达成视觉辩证。  

通讯员   供图

梁狮巡疆:日升月恒间,门楼横梁投影巍然拓印于祠壁,蹲狮轮廓在光中昂首欲腾。梁影如墨线勾画礼制纲常,狮影则似守护灵盘踞高墙。村民摩托倏忽掠过光幕,生计奔忙的现代轨迹与凝固的威仪古影,共奏一曲古今交响。  

通讯员   供图

影揖苍生:祠前廉政文化广场,明代清官于谦雕塑行拱手礼的身影被残阳投映于地。光影谦恭行礼,犹如向过往乡民垂询民瘼。石像静立,而地上“行礼”之影却随日移流转不休——恰喻清官精神随时代步履绵延不绝。  

通讯员   供图

跃影成诗:宗祠前,孩童逐光嬉戏,申时阳光拉长女孩跳跃的身影。雀跃女童、纤瘦童影与巍峨祠堂相映成趣,瞬间凝固成影像经典。

通讯员   供图

无字秘笈:周氏大宗祠的光影美学,是岭南匠心的“无字秘笈”:天井引光喻“心体澄澈”,镬耳镀金示“君子如玉”,凤凰红霞证“生生不息”……当游人在光移影动间驻足,便已踏入一座用砖石书写、以日光朗诵的文化圣殿。  

通讯员   供图

通讯员   供图

通讯员   供图

通讯员   供图

编辑 李细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