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东县安墩镇南华村,一条蜿蜒3.315公里的乡村道路串联起羊耳嶂村小组与外界的联系。从村委会办公点出发,驾车沿这条路穿行,过河流、翻山坡,约10分钟便能抵达村庄。
作为深藏群山之中的小村落,南华村山路蜿蜒,耕地稀缺,全村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仅1470亩,而林地占比超八成,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依赖农业和外出务工,许多人背井离乡,前往县城或更远的城市谋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条道路对村庄的意义尤为重大。
如今,这条崭新的水泥路,不仅是村民出行的便捷通道,也是村里整合资源谋发展的全新起点,更是惠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
通路之盼
夙愿终成真
今年初,南华村羊耳嶂村小组村民邱康宁兄弟俩,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虽然只是破旧的二手车,但对于他们而言,这台摩托车将因新路的建成,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全新改变。
居住在安墩的大山中,邱康宁兄弟俩没有外出务工,一直留在老家照顾耳朵有点聋的母亲,养蜂、在小鱼塘养鱼和少量鸡鸭鹅是他们的日常生计。
曾经,这里只有泥泞土路,遇雨便寸步难行,骑摩托车都无法通行,他们出村卖蜂蜜、买生活物资都要靠双脚。翻山越岭到镇上买卖东西要一个多小时,遇到那条没有桥的河,就得淌水过去,“最少都要到小腿肚,经常那样子过水。”邱康宁说。
因为交通不便,羊耳嶂村的农产品很难及时运出去,生活物资也不好运进来。家里吃的东西都要到镇上买,一趟来回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实,这份对畅通道路的期盼,萦绕在羊耳嶂村小组200多户村民心头长达十余年。早在2012年,外出人士就与村民坐在一起探讨修路事宜。“那时候外出村民经常坐下来探讨,大家都觉得从村里出来,将来老了还是要回去,落叶归根,不能搬出来外面就不管老家了。”南华村党支部书记邱宇君说。
这份质朴的乡土情怀,成为修路梦想的最初动力。但因缺乏桥梁、资金不足等问题,修路计划一再搁置,直到2024年才终于圆梦。
同心筑路
乡亲村民齐发力
羊耳嶂村小组与外界隔着一条白沙河,该河流汇入安墩河后流入西枝江。长期以来,这条河上没有桥梁,村民出行必须蹚水过河,遇到河水上涨时,出行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成为制约修路的关键瓶颈。
随着乡村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在村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以及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建桥工程终于提上日程。2021年,这座长39米的桥梁正式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村民淌水过河的历史。
桥梁建成后,修路工程随之启动,但一系列问题又纷纷浮现。“资金不足是最大难题。”邱宇君说,3.2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工程,总投资需要180多万元,如果面临建设征地,需要花费更多。资金缺口让修路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道路修建的关键,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南华村党支部班子实地考察路段后,全面征求群众意愿,组织召开“百千万夜话座谈会”,把村民代表、外出人士聚集在一起,就修路问题让大家共谋共建。
在商讨中,几名外出人士主动站出来接下路面修缮这一艰巨任务,发动亲朋好友为项目建设出钱出力。更令邱宇君感动的是,村民们还纷纷无偿出让土地,并积极捐资助力,为修路事业贡献力量。
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努力下,道路于2024年10月动工,当年12月便顺利竣工通车。
示范引领
社会力量助发展
新路开通后,唤醒了整片山林资源。“羊耳嶂村小组有很多山林,未来可以整合种植经济林、果树。”对于南华村的未来,邱宇君充满畅想。
他表示,村里接下来还有不少规划,进一步完善村里的交通网络、更换老化的路灯线路;同时,南华村计划依托红色资源,申请成为红色革命村,讲好羊耳嶂山和担角坳山上的红色故事,争取打造成旅游打卡景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南华村羊耳嶂村村道的竣工通车,是安墩镇凝聚外出人士支持当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邱宇君作为从深圳创业返乡的党员,对此深有感触:“我2020年回来,就是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事,现在路修好了,看到村民出行方便了,有条件的开始回来修房子,心里很踏实。”
近年来,安墩镇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外出人士联络服务,建立外出人士数据库并动态更新。各村“两委”干部以“家书”唤乡情,利用节假日举办“返乡人士座谈会”,组织“看家乡变化”实地观摩,激发反哺热情。
道路修通的是便捷,连接的是民心,带来的是希望。南华村发动村民、乡贤建设乡村道路的实践,生动展现了惠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成效。惠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整合外出人士资源和智慧,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