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乔|缺医生怎么办?香港下“猛药”了!

今日香港地
+订阅

04:42

有乔|缺医生怎么办?香港下“猛药”了!

2025年广东高考录取期间,广州考生杨同学的选择引发关注。作为高分考生,她未填报清华、北大,而是选择了香港大学的牙医专业。这一决定在考生和家长群体中引发了讨论:杨同学为何选择港大牙科?观察今年情况,我们发现香港顶尖高校医学院对内地优秀学生的吸引力持续存在,其提供的入学优惠政策和奖学金力度也颇为引人注目。

2025-2026学年,作为港大王牌科目的港大牙医学院首次向内地高考生敞开大门,还放出两个 “不设限”大招:招生省份不设限、名额上限不设限,只要高考分数够、英语水平高就有机会。为了吸引顶尖人才,港大还开出了高达280万港元的高额奖学金,这几乎相当于香港一套小户型的首付了,要知道,港大牙医常年稳居全球QS学科排名前十,含金量不必多说。

另一边,港中文(深圳)也没闲着,刚和南方医科大学签了协议。每年要接收60名八年制临床医学生,进行全英文临床培训,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国际医学教育示范平台”。

当然啦,想去香港顶尖医学院深造,门槛依然不低。港大医学院六年的学费,就高达百万港元。而参加南方医大“2+2”项目的同学,日子也不轻松。全英文教学是基本门槛,为了将来学习就业更顺畅,还得考核粤语。想象一下,白天在全英文课堂上“死磕”深奥的医学文献,晚上可能还得对着TVB医疗剧《白色强人》苦练医学粤语,这强度,即将入学的学生们要做好准备了。

提供高额奖学金、面对内地首开王牌学科,甚至开设2+2课程,为啥香港这么急着招兵买马?答案就是三个字:缺医生。截至今年3月31日,香港每1000人口只有2.16名医生,每1万人仅有3.7名牙医,公立机构牙医空缺率高达27%,这些数据在发达经济体里算低的。为了解决医生不够的危机,香港想了个 “开源节流” 的方法。

比如,修订了《医生注册条例》,允许非本地毕业生免试注册。目前已经有184人通过“有限度注册”入职了,大大拓宽了非本地医生在港执业的路子。

更让内地医学生振奋的是,今年6月,香港公布的第六批获承认医学资格名单里,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内地高校的20项医学资格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即使你没在香港学医,只要手握这些被承认的资格,符合条件就能申请去香港执业。这不仅给内地学子提供了更高待遇的工作机会,更是香港缓解医师紧缺的一剂“对症良药”。

杨同学的选择、港校敞开的大门、获承认的内地医学资格、深港联手的“2+2”项目……这些看似独立的点,正被一条名为“融合”的线串联起来。其背后折射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破解共性难题时,一种更深层次的机制探索——打破制度藩篱,建立共通的人才培育与流动规则。无论是招生标准的互认、执业资格的衔接,还是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本质上都在为“湾区标准”添砖加瓦。

当更多这样的“标准”在医疗、教育乃至更广领域落地生根,“医生荒”的缓解便不止于香港一地,更有助于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人才生态提供可复制的“湾区方案”。 这,或许才是这场始于人才流动的探索,最值得期待的深远回响。

文字:South记者 伍一杰

视频、海报:梁梓健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