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又到高校招生季,今年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似乎比往年更“卷”一些。
部分理工类院校卷“技术力”: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书上,八字校训是字面意义上的“燃”,在AR加持下还能“冒火星子”。而哈尔滨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由冰版画拓印而来,大自然的冰雪灵气结合现代精密机械,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多所综合类大学的通知书则美成了文创的模样:中国人民大学的“书灯”徐徐展开,记录了陕北公学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画面;复旦大学的“书匣”外包潞绸内藏茶饼,混合着茶香墨香和历史的芬芳。
有些录取通知书还会“说话”。如航天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江新林亲自写下祝福寄语,考虑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日新月异,恐怕还会“年年换新颜”;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仅用上了“梦舟”“天问”返回舱的同款材料,还能携带新同学的梦想共赴星海。铭刻历史、启迪未来,一纸通知书搭起前辈与后辈之间对话的桥梁。
航天工程大学的通知书
过去,录取通知书只是一张告知基本信息的薄纸,而今它不仅承载着高校的骄傲,还寄托着对新同学的勉励;它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更是打开崭新校园生活的一把钥匙。新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学长学姐们想要“以旧换新”,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擦亮了同校学子共有的印记;高校之间拼创意、拼诚意,增添了仪式感,也促使学风校训和高等教育精神深度共鸣。
精美的录取通知书不断“上新”,压力同时给到了高校。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灵感枯竭、创意重复的情况?”近日就有设计师表示,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涉嫌抄袭自己多年前为南昌大学设计的元素,包括“树叶”栅格动态效果、校史年份排版等。是抄袭还是借鉴?一时引发争议。
平心而论,随着时间推移,创新并超越已有的设计绝非易事,一味苛责高校并无意义。更何况部分设计元素,如立体书、非遗绢面、AR增强现实等也并非原创,而是与各大高校独有的气质乃至学术成就相结合,方能令人记忆犹新。比如,同样是抽动格栅呈现动态文字,北京科技大学用的是自己制造的“绿色低碳钢”,校长更是以此寄语新同学“愿你们在‘钢铁摇篮’中练就为国奉献的钢筋铁骨”,重点显然不再是细节设计;同样是沙漏摆件,上海交通大学不仅在计时上埋下伏笔,其中的挖泥船剪影更象征着本校团队的最新成果,这显然“模仿不来”。
华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否抄袭尚无定论,但作为一所底蕴深厚、学术成就斐然的大学,却没能在录取通知书上自信展示,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更不必说近年来个别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虽然表面光鲜,但其中错字漏印频出,反而令人笑掉大牙。
市面上的创意设计或许有局限,但对未知世界、学术前沿的探索无穷无尽。有人调侃:“清北的录取通知书变动不大,却是我想要也得不到的。”也有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录取通知书,上面记载了无悔奋斗的青春。由此可见,有创意是好事,但要保持吸引力,还得靠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拼出精气神,做出些不一样的成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