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孔肯雅热,汕头疾控最新提醒

南方+

近期,广东佛山报告由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7月23日,南方+汕头医疗频道从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目前汕头市尚未报告基孔肯雅热及登革热的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提醒市民不用恐慌。专家强调,随着高温多雨天气与商旅人员流动,防控形势不容松懈,建议市民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出现可疑不适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伊蚊(花斑蚊) 受访者 供图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据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可能感染发病。健康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将在人体内潜伏2至12天(多为3至7天),患者可能会短时间内出现高烧,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并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伊蚊(花斑蚊) 受访者 供图

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主管医师黄梓培介绍,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这对“姐妹病”均由伊蚊叮咬传播。目前汕头尚未报告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病例。根据汕头既往监测数据,往年8、9月份是本地登革热疫情出现的关键期,10月至11月可能进入高峰期。当前,佛山正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珠三角地区登革热疫情也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而汕头与这些地区人员、商业往来频繁,疫情输入风险显著增加。

“清积水是防控最有效的手段!”黄梓培指出,伊蚊必须在积水或小型水体中产卵繁殖,近期天气高温多雨,居家盆栽等容易产生积水,建议市民应留意水生盆栽、花盆托盘以及房前屋后废弃的瓶罐,及时清除积水,有效减少蚊虫孳生。日常生活中,市民朋友可以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积极预防蚊虫叮咬,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外出时建议着浅色长袖长裤并涂抹避蚊胺、驱蚊水等,尽量避免靠近植物过于茂密的地方。

汕头疾控中心特别提醒,如果市民近期去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广州、佛山等地),应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或肌肉痛、骨关节痛等异常,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医,向医生明确告知发病时间和旅行史。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肖俏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