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场专家”到“产业智囊团”,科技助力梅州灵芝产业升级

南方+

走进梅州市蕉岭县千年灵芝专业合作社的灵芝种植园区,一块崭新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蔬菜所”)与梅州市蕉岭县千年灵芝专业合作社共建,并于近日揭牌。

灵芝,是广东主栽食用菌品种,特别是在粤东北山区,灵芝产业是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灵芝孢子粉约占当地赤灵芝产业效益的80%—90%。然而,灵芝种植对技术管理和经验积累有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基地揭牌当日,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何焕清研究员和合作社负责人涂利平站在示范基地牌前,相视一笑——这对合作超过十年的“老菇友”,将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

科技+育种助“小”灵芝成“大”产业

时间拨回至2015年,涂利平在灵芝生产过程中遇到杂菌污染,数十万袋灵芝菌包中有很多发生黄霉菌,“几十万袋菌包都有杂菌污染,换了很多种方式,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回忆当时场景,他仍心有余悸。

在重新设计灭菌、接种、培养方案后,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还给合作社提出高效栽培和销售模式建议。千年灵芝合作社很快便根据专家建议改进了灵芝生产、栽培和销售模式,生意越做越大。

“多亏了省农科院专家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灵芝可能早就‘黄’在菌包里了。”涂利平说,当年那支科研救援队,现在成了合作社的“灵芝军师”,得益于他们的帮助与支持,2024年合作社成功入围了广东省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

如果说科技救场是“雪中送炭”,那么“梅灵3号”选育和推广就是创新的“关键实招”,该灵芝品种由蔬菜所选育,在梅州示范基地里表现突出:孢子粉产量比传统品种高20%以上,更“卷”的是——它适温性广,自然条件下一年能种两茬!非常适宜广东省以孢子粉收集为主的室内袋料栽培模式。

蔬菜所食用菌团队副研究员肖自添介绍,“梅灵3号”灵芝在初春、晚秋气温低时,孢子粉产量依然稳定,可使灵芝种植从每年一茬增加为每年两茬,打破了自然条件下我省秋冬季不能采孢子粉的技术壁垒,使种植场地利用率提高40%以上,产量增加50%以上,近三年“梅灵3号”已在梅州地区累计推广100多万袋。

联农带农:由科技“服务包”升级为“组合拳”

在科技助农这条道路上,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梅州微生物所”)是紧密合作的盟友。

双方共同研发的“赤灵芝代料栽培及孢子粉收集技术”经过持续迭代创新,目前在广东赤灵芝主产区使用覆盖率已达70%以上,并持续三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其中,省农科院蔬菜所主要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梅州微生物所则侧重技术本地化改良和示范推广,形成了互补的协同创新机制。

近年来,双方通过开展省、市科技特派员下乡、农技服务轻骑兵等行动,不断将先进科研成果送到基层一线,形成了“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省农科院蔬菜所、梅州微生物所与千年灵芝合作社创新打造了“合作社牵头、科研院所护航、农户参与”的“铁三角”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统一供应优质菌种、全程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成功带动周边90多户农户实现规范化种植,年产值突破500万元。目前,这一成功模式正在河源、湛江、惠州等地推广复制。

接下来如何推动梅州灵芝产业提质增效?何焕清提出了系统性方案:“要实现产业质的飞跃,必须双轮驱动——既要突破生产技术瓶颈,又要延伸产业链条。如在种植生产环节,重点推进机械制包、液体菌种等技术应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存在的用工密集、效率低下、对季节和环境依赖性强等问题,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下游深加工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

在产业延伸方面,需要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深化科企合作,共同研发灵芝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探索灵芝工艺品等文创产品的开发潜力,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南方+记者 黄进

通讯员 肖自添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