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关节剧痛,起红疹,高热……近期,由蚊媒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大众关切。据佛山市最新通报,截至7月22日,顺德、禅城、南海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88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均为轻症病例。
来势汹汹的基孔肯雅热比登革热更“磨人”?如何科学应对?专家作了解析。
三大症状:
发热、关节痛、皮疹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邓文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1952年该病毒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基孔肯雅”在当地语言意为“弯曲”,因患者常因关节剧痛肢体弯曲而得名。
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近年来因全球贸易和人口流动呈扩散趋势,在我国属于输入性传染病。据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本次疫情的首例患者为7月8日监测发现,由境外输入引起。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潜伏期为1-12天,通常3-7天,多数人会出现以下症状:
突发高热。通常持续2-3天后退热,有的约3天后会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病毒血症期(感染期)持续5天。
剧烈关节痛。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常有关节肿胀;伴发热同时出现,发展迅速,严重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
皮疹。多数在发病后2~5天出现,好发于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
对比登革热:
传播快2-3倍
相对于大众熟悉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有何不同?在日前佛山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介绍,主要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据收治感染患者的顺德区乐从医院观察,病例多数为轻症,表现为发热、皮疹(大部分为斑丘疹)、关节肿痛。部分患者有头痛、乏力的现象。临床主要以退热、止痛、止痒等对症处理为主。通过对出院病例的临床观察,通常5到7天可以痊愈,发病后第5天核酸检测转阴率约为50%,第6或第7天转阴率接近100%。
专家指出,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早期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退热止痛:发热或关节痛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缓解症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休息与补液:多饮水,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重症处理: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接受住院观察和支持治疗。
防控要点:
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据7月23日全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传达的信息,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呼吁各地持续强化健康宣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构建群防群控严密防线;要坚持蚊媒传染病多病同防,同时做好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疟疾等防控工作。
针对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致市民朋友的倡议书》,提醒当季蚊虫已进入快速繁殖期,登革热疫情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号召大家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切断伊蚊传播。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团队总结了三口诀:
翻盆倒罐清积水。室内水生植物3-5天换水一次,储水容器要加盖,没有蚊虫孳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积极动手灭蚊虫。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
个人防护要做好。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段娟娟 王舒华 粤疾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