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农带农富农,刺鳅养殖成为龙门蓝田瑶族乡乡村振兴新法宝

南方+

在龙门蓝田瑶族乡蓝田村的现代化刺鳅养殖基地里,通体棕黄带黑斑的刺鳅在清澈的养殖槽中不时翻腾跳跃,溅起朵朵水花。当前,这个由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引入的项目,正通过可持续的“造血式”发展,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活力。

走进刺鳅养殖基地,村民朱桂南正在细心打捞鱼池杂物,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以前我是在广州打工,半年才回一次家。现在在这里工作,十分钟就到家,工资也有五、六千元一个月,还能多学点技术,带动乡亲创业发展。”朱桂南告诉记者,去年底,得益于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积极引荐,特色刺鳅养殖项目落户家乡。如今的他脱下工装换上水靴,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基地里,还有好几个和他一样的村民,他们不再需要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据悉,该项目一期开发50亩用地,摒弃传统鱼塘模式,采用“工厂式”养殖。恒温控制、循环水净化、实时数据监测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开发也已提上日程。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让村民直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此外,项目带来的远不止提供就业岗位,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联农带农路径。目前,基地推出“全链条帮扶”模式,为有意愿养殖刺鳅的村民提供从鱼苗、饲料、技术指导到成鱼保底回收的一站式支持。

“我们引进刺鳅养殖项目的初衷就是强村富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真正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进一步强化联农带农富农的帮扶效果。”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杨建华介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接下来,工作队将持续强化产业帮扶,积极对接引进农业企业,进一步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南方+记者 林文通

通讯员 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