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手撕鬼子、刀劈子弹、石头炸飞机、轻功水上漂……当这些严重失实却足够“爽”的情节出现在抗战题材的网剧、电视剧中,初看或许觉得新奇,但很快便会不适。日前,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杜绝“抗战神剧”,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防止出现低级红高级黑问题,引发热议。
这并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出手整治“抗战神剧”。早在2013年,广电总局就曾对抗战题材电视剧过度娱乐化问题发起专项整顿行动。近年来,此类“神剧”“雷剧”或是情节上马马虎虎,或是逻辑上漏洞百出,总会成为网友们的笑柄,引发一边倒的抵制。此次再度发布提示,既契合了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也与近两年微短剧的高产热播有很大关系。
当主打“短平快”、深谙“多巴胺法则”的烂俗微短剧,碰上了廉价制作、情节降智的“抗战神剧”,那可真是一场史诗级的臭味相投。题材现成、演员熟练,网剧的收费模式也让许多剧组尝到了甜头。部分人看剧只图一乐,对此并不在意,然而但凡稍微有点追求的观众都不免眼前一黑,仅存的理智也随着剧中鬼子的花式离奇死法而一同崩坏。
视频来源:看看新闻Knews
这样的“神剧”不只是一种精神污染,更是在用娱乐化的方式亵渎我们的历史。说白了,套路无非几种: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友军懦夫化、战争游戏化,再生硬地掺入武侠、穿越、恋爱、偶像等种种不合时宜的元素,形成一锅乱炖。然而正如网友们的评价:“有这功夫,侵略者是怎么‘坚持’十几年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又算什么?”没有了艰苦卓绝,淡化了牺牲精神,部分猎奇残忍的镜头甚至混淆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抗战剧应有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也被人为扭曲。
近日,《亮剑》等一批经典抗战题材剧目将在“重温经典”频道复播的消息登顶热搜。数十年过去,这些老剧不老,反而被一代代观众反复品鉴,以不同的姿态频繁“出圈”。它们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没有精心打磨的妆造,更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台词,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幕幕精益求精的细节,深深刻进观众的脑海。
抗击侵略,有流血流泪更会有牺牲;守望和平,需要的是亿万平凡身躯拼尽全力。抗战剧应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演绎,而非凌驾于历史敬畏之上的“爽感”。总之,艰苦卓绝的抗战应激励后来者勇毅前行,断容不得“神剧”辱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