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91家粤企市值近万亿元!

289财经热点
+订阅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六年来,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从首批25家上市公司扩容至589家,IPO募集资金超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入超1.1万亿元的资本“活水”,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

在这片资本沃土上,广东企业也获得了强劲动能。截至7月22日数据显示,共91家粤企成功登陆科创板,首发募资超982亿元,总市值9435亿元,成为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守“硬科技”定位

开未盈利企业上市先河

35家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国前五,380多家公司的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的成绩单,让其“硬科技”定位更加具象化。

作为改革先锋,科创板不仅开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发行上市的先河,还率先打开未盈利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上市大门。

“科创板让我们这些处于研发期的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本支持。”泽璟制药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感慨道。作为科创板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未盈利企业,泽璟制药自2020年1月登陆科创板以来,已成功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销售,营业收入逐年增长,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后续产品管线。

上交所数据显示,像泽璟制药一样受益的生物医药类企业共有20家。其中,19家企业自研的45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其余1家公司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2018年以来,这批企业推出的1类新药数量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日益成长为我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4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持续增强。“百利天恒正积极响应政策,启动A股定增,拟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研发项目,保障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研发进程。”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表示。

今年7月,科创板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制度创新的红利持续释放。“1+6” 改革中,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为更多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珠海全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大幕拉开,“天空之城”由想象成为现实。

六年来,科创板汇聚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科创示范和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120家上市公司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

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超3倍,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发明专利216项,创新能力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礼指出,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通过更包容的制度改革创新,引导资本高效流向前沿科技创新领域,打造“硬科技”主阵地。随着设立科创板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政策落地,科创板将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助力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发展成资本市场改革的“示范田”。

粤企数量居全国第三

科技创新成色鲜明

作为科创高地,广东的“上市军团”在科创板有91家公司,占比15.45%,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成色鲜明。

“科创板以其独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像瑞松科技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表示,登陆科创板后,企业加快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在新能源汽车、机械重工等领域获得快速发展。

在李礼看来,这些粤企在科创板的助力下,不仅自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为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动力。数据显示,广东科创板企业IPO募资金额近千亿元,总市值超9435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推动着广东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

设备陆续进场中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支持力度。2025年1月,《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分层培育机制: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登陆科创板、创新创业企业对接创业板、成熟稳定企业选择主板、中小企业赴北交所上市。

万联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宫慧菁指出,上述政策还同时鼓励优质红筹企业回归A股,预计将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生态,为科创板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

在她看来,广东制造业处于自主创新转型期,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正发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而科创板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精准覆盖不同盈利阶段但具备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能为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助推器”功能。

广东如何用好科创板?李礼认为,一要强化上市培育,发挥广深产业优势,通过政府基金、风投支持解决企业上市难题;二要厚植硬科技实力,激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深化产学研融合,加速专利转化;三要推动区域协同,加大对非珠三角地区的政策倾斜,引导广深企业输出技术、资金,培育地方特色企业,形成多极发展态势。

南方+记者 张艳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