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华南,东莞迎来持续高温。面对酷暑“烤”验,全市多个重大项目现场科学应对,通过错峰施工、喷淋降温、物资补给等举措,把“清凉”送到钢筋水泥之间,确保工程进度与安全“双在线”。
7月19日15时,沙田镇立沙岛,全球最大的生活污泥独立焚烧处置项目——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在进行封顶作业。围挡上的喷淋系统正进行周期循环喷洒,据中建五局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喷淋系统的水雾不仅能够蒸发吸收热量,降低高温中暑风险,还能形成物理隔绝水幕,阻止扬尘外溢至周边社区。“既降温又抑尘,一举两得。”
钢筋工李师傅完成一轮作业后,三步并作两步走进茶水亭,凉茶桶旁贴着“今日配方:菊花、金银花、甘草”。他拿起一杯一饮而尽:“每天能喝七八杯,藿香正气水随拿随有。”
入夏以来,项目部联合沙田镇总工会累计送来近1吨西瓜、600斤荔枝、100箱王老吉及300盒防暑药品。工会相关负责人直言道:“要让工人把清凉吃进嘴里,把安全握在手里”。
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肩负破解东莞污泥处置难题、打造世界一流资源化与能源回收标杆、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使命。它承担着东莞九成生活污泥的无害化处置任务(以含水率80%计,规模4000T/天),投运后每日可处理2000吨污泥,年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90%,污泥焚烧系统安装进入冲刺阶段。
与此同时,在长安镇新安社区农民公寓项目建设现场,现场设备设施齐全却不见密集人声。中建五局项目负责人刘平指着手机上的气温曲线解释道:“项目部实施错峰施工,把浇筑、焊接等高温作业调整到6:30-10:30和 15:00-19:00,以避开日间气温峰值。”
项目门口设工友驿站,备有功能性饮料、西瓜和解暑药品,方便工友们补水补盐,防止中暑脱水;施工区另设休息区,提供凉茶供应,且常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十滴水、人丹等防暑药品,工友随时可取。
长安镇新安社区农民公寓项目是东莞市重点民生工程,这个总投资约23亿元的工程承载着1599户家庭、3300余名村民的安居梦想。目前,项目地下室结构完成80%,所有塔楼突破正负零关键节点,主体施工正全面提速。
据悉,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于6月11日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温期间施工安全作业的通知》,要求全面升级防暑举措——全市在建项目须6月底前修订高温应急预案并演练,强制增设喷淋、雾炮、遮阳棚及实时测温,按1∶1.2配发防暑药品和清凉饮料,每日签收;防暑落实纳入三季度“红黄牌”考核,未达标即停工整改。高温下的东莞,机器轰鸣与蝉鸣交织,建设者用汗水与巧思,把“热度”转化为城市生长的“速度”。
南方+记者 谢麦诗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