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乡村创客,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青的蜂

文化与经济如何一体?

广东“媒体+”行动实施一周,各地即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文经济学命题。

不久前,国内首个“媒体+”助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印发,广东各地快速响应。湛江出台首个市级行动方案,韶关乐昌提出以“媒体+”赋能“乐农优品”,河源东源则将焦点对准乡村创客群体,挂牌成立“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尤其引人关注。

分割线

所谓“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泛指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过去,这一群体主要活跃在城市中,而随着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发展红利,乡村创客也悄然萌芽。近年来,浙江等地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培育了一批有知识、有活力、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乡村创客。他们在乡村嵌入式发展,活跃在现代农业、农村旅游、文化创意、农业电商各个领域,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了乡村多元价值,也走出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大力培育乡村创客,河源有基础有优势。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源县引入专业运营力量,打造乡村文化创意园区——糖巢创客社区,成功吸引28个创新项目入驻,预计每年可带动3000万元旅游消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河源创新开展“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提出以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载体,计划挖掘100个以上强村富民工坊,培育1000名以上乡村创客,目前已吸引了众多乡村创客踊跃参与。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心怀建设家乡的梦想,同样淳朴而充满活力,也亟待被点燃创新的火种与前行的底气。

“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恰恰为他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很多创客都曾提及在乡村创业的不易:单枪匹马,水土不服,不太容易“被看见”。而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策划、渠道分发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能够敏锐捕捉那些“不显眼却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推动乡村创客从“分散个体”转化为“协同群体”,形成“1+1>2”的合力。根据报道,工作室将以农产品IP孵化、全域传播联动、人才培训反哺三大关键路径,构建“创意孵化—传播赋能—销售转化”完整闭环,将为乡村创客领域的商业化探索提供更多助力。

直播达人为饶平荔枝带货。

一个工作室,代表的是一种模式。当媒体和创客相遇,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对某种农产品的推广叫卖,而是聚焦于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最终指向共生共荣的生态。一方面,媒体融入产业链、拓展多元链接,既是深化“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又是探索以“媒体+智库+产业”拓展在地服务的“试验田”。另一方面,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南粤大地上,乡村的万千风情和丰富内涵,为广大创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选择在乡村扎根,就是选择在更广袤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专业媒体和乡村创客,注定是一场相互渴望、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期待“东源模式”成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标杆样本,开辟“媒体+县域”价值共生新赛道。

编辑 高凯欣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