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传来喜讯,当地“陈氏社群”成功诞下一头幼豚。
“陈氏家族”刚出生的幼豚。 刘彬帅 摄
值得一提的是,将于今年11月—12月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所使用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原型正是中华白海豚。
“当前正是中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所以见到幼豚概率比较高。”据长期跟踪该种群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副研究员林文治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新幼豚于7月中旬在雷州湾附近海域被发现。从拍摄到的画面可见,幼豚通体呈灰黑色(成年后将逐渐转为粉白色),始终紧贴母豚身侧。
“陈氏社群”是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大家族的其中一个社群。
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幼崽。刘彬帅 摄
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位于湛江雷州湾的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中华白海豚“湛江分会”的社群结构。 受访者供图
当地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社群,其分布模式恰似客家围屋村落般层次分明。林文治介绍说,占据南部海域的“林氏社群”规模最大,其余三个社群则由北至南命名为“李氏社群”“陈氏社群”以及“刘氏社群”,还有个特立独行的游离小队被命名为“Mino”(意为少数派Minority)。
“陈氏社群”结伴出游。 林文治 摄
目前,科研团队已为每个社群建立专属识别档案,通过背鳍特征追踪其活动轨迹,这不仅为研究中华白海豚社会行为提供了珍贵样本,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8月,在短短几周时间里,我们在湛江连续记录到了7头新生的小海豚。”回看过去一年的数据,深海所研究团队在湛江海域共记录到12头中华白海豚新生儿。
一群中华白海豚组成“育幼联盟”,跟随在刚出生的幼豚附近。 张由琼 摄
新生代表着希望,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从来都不轻松。“今年‘李氏社群’也迎来了新成员,但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幼豚应该已不幸夭折。”这一消息让科研团队倍感惋惜。
细看会发现新生的小海豚身体上布满胎褶。 刘彬帅 摄
“它们要过了哺乳期才算跨过第一道坎。”林文治告诉我们,幼豚完全断奶大概在2—3岁,在此之前都非常脆弱。此外,禁渔期结束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尚未结束,渔民们如果遇见黑色的小海豚更要避免冲撞。
成群中华白海豚畅游雷州湾。 吴东俊 摄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状况反映了食物链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保护其种群健康可持续繁衍也是湛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中华白海豚种群能够继续“豚丁兴旺”。
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全世界大约还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其中2000头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刘平云说,以中华白海豚作为吉祥物形象,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两者十分契合。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生动象征。
撰文:邓安祺 林日清 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