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STORY”到“摩登岭南”,青年创客玩法升级

南方+

2025年7月6日至11日,由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升项目专业实习基地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摩登岭南”文化保育工作坊夏令营圆满举行。工作坊及青年创客团队实现从“东山STORY”到“摩登岭南”的主题升级,将文化保育的范围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拓展至更广阔的岭南大地。据悉,团队将利用AI等科技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人文、科技”之间的深度融合,创新岭南文化的叙事主题与公共传播方式。

第十一届文化保育工作坊夏令营海报。

第十一届文化保育工作坊夏令营海报。

《广州绘·永庆坊》重塑传统街区数字人文空间

7月6日下午,夏令营团队参加了《广州绘·永庆坊》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谢超介绍了如何借鉴电影拍摄的手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场景,讲述城市居民的个人故事与生活变迁。创作团队从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提炼创作元素,以三维轴测视角设计建筑立体剖面图,融入漫画故事篇章,记录永庆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广州西关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符号。他们在五年的创作历程中迭代三版书稿,不断在画面设计、呈现角度、文化融合、故事叙述等方面推陈出新。

《广州绘·永庆坊》作者谢超介绍绘本。

《广州绘·永庆坊》作者谢超介绍绘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瑾教授、一桌广州文化公司刘琼雄董事长、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王胤瑜编辑等人士分别发表意见和感想。袁瑾教授提到,该绘本巧妙使用场景叙事和考现学的方式呈现历史街区,是一种城市空间的微缩艺术,堪称“广州西关的《清明上河图》”。

“东山WALK”开启沉浸式导赏新体验

7月7日上午,青年创客团队携手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文创+角色扮演”的沉浸式东山导赏活动。团队精心设计了包括国立中央研究院的资深学者、广州本土建筑修复师等人物角色卡片,引导参与者以不同的人物身份完成相应的文化探索任务,在游戏之中学习岭南建筑文化。除此之外,参与者还能透过历史建筑相关人物的复古名片,了解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触碰历史的温度,与文化街区之间形成情感链接。

导赏员指导参与者使用人物角色卡片完成相应探索任务。

导赏员指导参与者使用人物角色卡片完成相应探索任务。

青年创客团队设计的历史建筑相关人物复古名片。

青年创客团队设计的历史建筑相关人物复古名片。

下午,创客团队师生参观了悦·艺术馆举办的“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通过学习敦煌壁画艺术的风貌与特点,观摩展览中的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释放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

参加夏令营的师生参观“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

参加夏令营的师生参观“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

探寻“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足迹

7月9日上午,团队在广州地方志专家胡文中的带领下参观了十二甫詹天佑纪念馆、逢源南街(詹天佑故居曾经所在地)、梁启英故居及黄景棠故居小画舫斋,探寻“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广州的生活足迹。岭南特色的西关大屋、青砖铺就的小巷见证着詹天佑人生的重要节点。木趟栊和满洲窗,八仙台、几凳等数件老式家具透露出詹天佑一生简朴为人、清廉工作的高尚品德。詹天佑在西关出生和成长,他作为首批“留美幼童”从这里走向世界,而他忠于国家、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永远留存在西关文化之中,照耀在荔湾涌水的绿波之上。

广州地方志专家胡文中与广外师生合影。

广州地方志专家胡文中与广外师生合影。

AI技术赋能“东山OMO”文化遗产教育计划

青年创客团队还与指导老师袁瑾教授开展了《“东山OMO”教育计划——新河浦文化遗产地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研讨。该项目旨在开发“东山OMO”教育应用程序,基于多模态数据治理框架、融合知识图谱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字化整合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4类文化遗产资源,并利用AI交互模型提供多维数据服务和交互文化体验平台。

“东山OMO”教育应用程序页面预览。

“东山OMO”教育应用程序页面预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焕活城市记忆,留住文化乡愁”是广外“摩登岭南”青年创客团队的持续努力方向。团队将继续探究岭南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内核,长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与国际化传播,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促进大湾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文字:南方+记者 郭珊 通讯员 朱毅晖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王露纯 张茵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