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不断推进,多晶硅期货成为期货市场最火热的品种。
7月17日,多晶硅期货价格高开后再度大幅上涨,主力合约2508大涨7.49%,收盘报45700元/吨,创下该品种自去年底上市以来新高。这一数字让市场参与者心跳加速,彻底点燃市场的看涨热情,做多氛围浓烈。
但这只是火热行情的一个片段——多晶硅自6月25日的低点30400元/吨,到7月18日的45850元/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价格飙升超50%。
“反内卷”政策驱动多晶硅进入价格的狂飙,光伏行业进入价格传导的激烈博弈阶段。广期所紧急出手的“退烧药”能降温吗?涨价潮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如何消化价格的上涨?产业链如何“反内卷”找到供需的平衡点?
四剂“退烧药”能否“降温”?
作为光伏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今年多晶硅期货经历了剧烈波动。4月,多晶硅主力合约一度低至31000元,甚至跌破了行业成本线,成为光伏产业链中压力最大的一环。
但“反内卷”政策成为行情的关键催化剂。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指出将进一步加大宏观引导和行业治理,为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系列会议被市场解读为“反内卷”的加快落地。
“反内卷”政策变化引起市场预期的迅速反转,行业快速响应。
近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要求硅片环节最新报价不得低于成本,电池、组件也均设置了最低售价要求。
7月初,头部企业联合挺价,报价从3.47万元/吨跳涨至4.17万元/吨,部分订单甚至触及4.9万元/吨。
涨价的氛围在光伏产业链中迅速蔓延,成为多晶硅期货价格上涨的强劲动力。
随着多晶硅主力多头转至2509合约,该合约大涨7.24%,持仓量大增29927手至17万手,市场的看多情绪仍然高涨。此外,工业硅期货也在稳步上涨,继上周涨5.45%,本周涨幅已达3.92%。
面对失控的涨势,广期所连发两道调控令:
一方面是“扩板”:多晶硅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9%。
一方面是“提保”:投机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1%,套期保值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0%。交易成本骤增30%。
17日晚间,广期所再度连发两道“金牌”:调整多晶硅期货和工业硅期货SI2509合约的交易限额,以及调整工业硅、多晶硅期货部分合约交易手续费。
政策直指市场“虚火”。
一系列的“退烧药”旨在让火热的多晶硅市场适当降温,同时有助于防控市场风险。
只因为多晶硅期货价格的大幅波动和交易量的急剧增加,市场潜在风险也在同步上升。
当前多晶硅库存高达27.6万吨,相当于全球3个月用量,且7月供应的11.2万吨已反超需求10.95万吨。与此同时,当前多晶硅期货价格较现货溢价超10%,背离基本面。
产业链谁要为涨价买单?
多晶硅行业“反内卷”事出有因。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末,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1100GW,远超2025年全球600GW和中国250GW的需求。组件价格跌至0.6元/W,低于0.68元/W成本线。
供过于求,自然陷入“价格内卷”。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简称“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硅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持续低于生产成本甚至现金成本,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深陷亏损运营的窘境。其中多晶硅均价于2024年5月中旬已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运行持续时间已超14个月。
具体到上市公司层面,11家A股光伏企业预计亏损156.75亿至180.55亿元,其中通威股份预亏49亿至52亿元,晶澳科技预亏25亿至30亿元。
为此,各环节企业纷纷减产降负荷。硅业分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前五家企业总体开工率为42.2%,其中开工率最低的一家头部企业上半年开工负荷仅为24.1%。
涨价潮下,光伏产业链进入上下游的激烈博弈。
硅业分会指出,企业普遍提价但是实际成交寥寥。硅片企业短期内仍持观望态度,暂未大规模接受涨价。
只因硅料价格的上涨事关光伏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随着多晶硅价格上涨,下游硅片、电池、组件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若成本无法顺利传导,将会压缩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抑制下游需求。
“下游企业仍青睐价格更低的硅料。”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王彦青表示,据测算7月以来组件每瓦成本上升约2-3分钱,组件环节重新转向亏损,叠加下半年终端需求可能表现一般,预计产业链下游对上游涨价的抵触情绪将会进一步加强。
“硅产业链正处于以‘成本线’为锚的限价博弈阶段。”中信期货有色与新材料团队研究员郑非凡如是认为。
郑非凡表示,市场仍处于价格博弈与预期博弈并存的阶段,价格上涨更多反映企业态度的趋同与对政策信号的积极响应,而非供需基本面的改善。
“反内卷”如何战胜供需失衡?
由政策点燃的多晶硅狂飙,仍在寻找平衡点。
关键在于价格的顺畅传导和终端需求。
随着政策持续落地和多晶硅价格骤涨,多晶硅厂家开始逐步提高报价,下游硅片、电池片也开始涨价。
硅业分会7月16日发文表示,最近一周的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约6家企业达成新订单,整体成交量环比大幅增长。本周成交区间在4.0万元/吨至4.9万元/吨,订单价格大多落在区间两端,有较为明显的价格分化。”
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指出,目前价格上涨正在向下游传导,硅料成交增加,价格上涨,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均有涨价预期,关注终端装机是否能够消化。若成功传导,本次报价的上涨有下游需求支持,下方4万-4.2万元/吨左右将有较强支撑。
分析认为,预计未来两周下游产品(硅片、电池)将完成调涨,但能否稳定消化需视全球装机政策支持力度而定。
郑非凡进一步分析认为,若光伏产品价格全面上行,产业链有望整体抬升;反之,若成交疲弱,情绪回落或引发阶段性调整。
市场看涨氛围浓厚,仍需要供需有实质性改善加持。
需求才是解药。
下游需求是当前硅产业链最大制约。硅业分会预估全球多晶硅需求140万吨(不含库存),国内需求130万吨。
硅业分会提醒,当前多晶硅价格虽已上涨,但基本面支撑薄弱,供需尚未实质性改善。
价格上涨之下,供需的失衡风险被市场警惕——若价格持续非理性上涨,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扩大生产,加剧未来供应过剩的风险。尤其是6月以来,部分多晶硅企业开始复产提产,产能逐渐释放,若下游需求未同步回暖,可能加速库存累积。
与此同时,下游需求会因价格上涨而大幅萎缩。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或将进一步减少预期装机收益,新增装机容量可能因此而下降。
硅业分会指出,当前多晶硅产业正处于深刻调整、结构重塑的关键阶段,国家部委与协会正通过“反内卷”行动、产能并购、绩效标准等措施,多维度积极干预。
“未来仍需多方共同努力破局,但至少已在正途。”硅业分会如是表示。
南方+记者 黎华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