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暑期开启,各地博物馆“热辣滚烫”。
前有观众排长队只为一睹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后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被“无语菩萨”的粉丝们围得水泄不通。
而在广东省博物馆,形似“高压锅”的西周兽面纹铜盉、细腻逼真的“白切鸡”,同样成了“网红”展品。有网友打趣:果然是“食在广东”,连“镇馆之宝”都要和吃的搭边。
事实上,被网友误以为是“镇馆之宝”的玉雕鸡,背后展现的是广宁玉雕这一岭南绝艺,更有广东人“无鸡不成宴”的饮食信仰;而这件广东首次发现的西周兽面纹青铜盉更是国家一级文物,它造型新颖、纹饰精细,又兼具科学性,堪称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当博物馆进入了“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除了探宝,到博物馆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看到,许多博物馆正在跳出“比宝”的思维,它们更在意的是:如何让文物成为社会的公共记忆,如何让文化成为城市的流量密码。
火爆的“博物馆奇妙夜”
“秒空,真的是秒空。定闹钟才勉强抢到。”在18日晚的粤博今年首个夜场,带着女儿前来的段女士不断强调抢票的不易。
在夜间开放的赛道上,广东的博物馆已经坚持了六年,依然火爆。
2019年,继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上元之夜”亮灯后,广州12家博物馆陆续在夜晚“亮起来”,镇海楼等文化地标成为羊城夜里的一道风景;2020年,多家博物馆再次推出夜间活动,并尝试延时开放,夜游南越王墓一度成为公众热议焦点。
此后,各大博物馆暑期延时开放和博物馆之夜不但逐渐常态化,还年年玩出新花样。
不是意大利去不起,而是这里更有“性价比” 暑期粤博之夜“首秀”
今夏暑期,广州各大文博机构再度掀起“文博热潮”——
7月18日晚,重磅大展“典雅之冠:18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与艺术”在粤博之夜上同步开幕。在层层叠叠的宫廷扇语剪影与王室香氛秘境中,观众仿佛化身为18世纪欧洲贵族,全方位沉浸在宫廷生活的精致美学中。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凌丽莉回忆,粤博是国内较早尝试开展夜间活动的博物馆之一,2022年“粤博之夜”还曾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我们一直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为广大市民打造沉浸式、多感官的夜间文化体验。”
小朋友观看“典雅之冠”特展。
自2021年首次举办以来,这项暑期例牌活动广受市民欢迎,常常“一票难求”。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博物馆暑假期间接待观众总计约76万人次,日均接待约1.5万人次。而最近,广东省博物馆已经将暑期开放日接待人次提高至1.7万,每周五入馆名额提高至1.9万人次。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推出夜探计划。图源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夜探计划里,观众们还将搭建帐篷,与1.5亿年历史的恐龙化石相伴而眠,与气势磅礴的“梅杜莎角龙”和“埃德蒙顿龙”为邻。
从单一的夜间开放到公众参与互动,从吸引观众进馆纳凉到实现文化解渴,广东博物馆的夜间开放实验,让夜游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文旅+”的重要方向,也通过博物馆周边饮食、体育、影视、各类商品销售,推动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
夜游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文旅+”的重要方向。
截至目前,广东共有1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包括广州市正佳广场、广州市北京路、广州市广州塔旅游区等博物馆集中的片区。《广东省2024年暑期&国庆节夜间文旅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暑假期间,博物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策划推出的夜间主题活动创新“旅游+文博”体验空间,丰富夜间文旅消费产业链条。
原来,外销品就是最早的“文创”
逛博物馆买文创,已经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殊不知这股风潮,在百年前的大湾区就早已兴起。
时间拨回到18至19世纪,广州作为中西方艺术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窗口,频繁的贸易往来塑造了无数融贯东西特色的艺术品。
外销画在这里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外销品,让这股“中国风”刮到了欧美。
广州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岭南风情的图画,这让在“十三行”贸易的洋商们眼前一亮。
定制了家族Logo的纹章瓷、通草画“明信片”、画着湾区港口风情的外销扇……他们带着这些特殊的中国手信回家,口口相传后吸引了更多外国人“来样定制”,向中国下订单。
放到今天,这不就是妥妥的文创。
众多广州本地画家用油画、水彩、水粉等西方画种生产外销画。图为香港艺术馆藏的《廷呱画室》
而在文创开发的路上,广东人的“脑洞”从来都是长在时代的浪潮上。
早在6年前,能吃的博物馆文创就在广东遍地开花,而且完全不是一支雪糕如此简单——
粤博文创蛋糕是需要预约的,预约系统是一度被“吃货们”挤瘫痪的;看似“威严”的大元帅府也是可以喝下午茶的,孙中山、宋庆龄最爱吃的同款甜品带观众跨越百年直达民国;夜里烧烤大排档是可以开进南越王博物院的,感受汉代的撸串自由……
食在广府,奇妙夜更有美食相待。图为南越夜宴与南越大排档
做起吃的,广东人必须要讲究,不搞花活,只想着如何实实在在地唤醒城市记忆、带动文化消费。
从2020年起,广州博物馆跨界联手中国大酒店,从一批馆藏的民国老菜单、老菜谱、广告单里复原出了70多道“消失的名菜”,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超过350万元。而“消失的月饼”系列仅2021年销售总量就达到46万盒,总销售额超4000万元人民币。
广州博物馆馆藏民国老菜谱。
这个项目打破了文化项目大多需要政府资金扶持才能生存的格局,不仅入选全国十大“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还荣获广东省首批文旅促消费优秀案例称号,成为文旅消费市场新的风向标。
今年春节,南越王博物院更是在珠江游船上创新复刻“王的年夜饭”,让游客畅游珠江欣赏两岸城景,一边品尝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越美食,“文化味十足”。
博物院内,不少观众参观之余还会手捧一杯文创茶饮——茶饮外包装上的图样,正是源于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漆木屏风。就在去年,院方共研发110款新品文创上市销售,全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其中咖啡、奶茶、雪糕、饼干、蛋糕等餐饮类文创占了22款。
玉雕鸡系列文创产品。来源:广东省博物馆官网
连广东省博物馆也大方玩梗,围绕玉雕鸡推出了发光棒棒糖、香薰鸡等一系列“鸡”文创,还直接回应网友的诉求,表示将考虑研发“姜葱味”的鸡棒棒糖。
广东各大博物馆还突破单馆运营模式,以区域联动形式打造文创集群效应。今年春节,黄埔军校、南海神庙、广州茶博物馆联合推出“迎春文创市集”,形成“抱团取暖”文化消费场景,通过免费赠茶饮等策略,只为让静态文物成为观众们可体验、可携带的文化符号。
当下,应该拿什么“镇馆”
会玩的博物馆,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是迎来了更大的机遇,还是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更多游客习惯跟着社交媒体上的攻略去打卡博物馆,当越来越多观众正在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祛魅,博物馆应该拿什么来留下观众,是大湾区的博物馆正在不断探索的方向——
广东省博物馆内,启明学校视障学生通过触摸教具和口述影像讲解了解恐龙骨架的构造。
更有温暖的人文底色。今年3月,广东省博物馆“听见文物・相‘手’粤博”无障碍文化共融项目与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天使讲解员”项目,双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案例,在讲解员的描绘里,听障、视障观众们也能感受到文物的底蕴。
更有公众共创的空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举办“百年流芳”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公众征集IP设计方案,推动文化阐释从“单向输出”转为“公众共创”;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邀请公众成为“小小策展人”,亲身体验一个展览从无到有的完整诞生过程。
更有赛博科技感。地处科技前沿的广东,VR、MR等各种技术刷新了公众的观展体验。广东省博物馆的“数字粤博”项目,让观众360度全景欣赏珍贵文物,并通过VR沉浸式体验古代岭南生活;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创新打造声音剧场导览模式,带领公众沉浸式“见证”伟人生平轨迹。
暑期首场“粤博之夜”举行。
当博物馆夜场名额屡屡“秒空”,小朋友在博物馆里体验岭南技艺,博物馆文创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单品”,广东的博物馆或许没“囤”够天下奇珍,但它教会了我们一件事:最好的博物馆,从来不在玻璃柜里,而在你我触手可及的生活里。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赵媛媛 实习生 曾锐琪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除署名外)
策划:张哲 陈明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