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13年创文历程回顾:克服畏难厌战,文明之城“小步快跑”

南方+

全国文明城市,被视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通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全国表彰的有关情况。作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获得者,河源与有荣焉。

回顾河源创文历程,早在2012年,河源成功获评“省文明城市”后,即提出“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引领河源加快发展”。可以说,全国文明城市这项荣誉,河源绸缪了13年,也等待了13年。

如若不是置身之内,仅是“槛外人”,相信难免有此一问:缘何跨度长达13年?笔者梳理河源创文关键时间节点,聚焦近年文明实践重要举措,试图解答此惑。

河源打造全市首个乡村创客社区,乡村创客、研学、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年获得创文“入场券”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该荣誉由中央文明委命名,平均每三年表彰一届,除第七届(2025年)与第六届(2020年)间隔5年例外。自2005年首次表彰至今,全国累计有190个地级市、省会(首府)城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组织内部上下联动、锤炼能力的“练兵”实践。河源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及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已提出“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一座城市若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先需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下成为提名城市。拿到“入场券”后,提名城市每年需参与测评,依据三年测评加权平均成绩,成绩优异者才能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城市并获得表彰。

2014年,河源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并提出在2017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然而,在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河源憾失这一“国字号”荣誉。

失之交臂的原因,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窥见端倪。2018年报告提及,过去一年,河源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加强,扎实推进面上新农村建设。然而,“三农”欠账多、城市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仍制约这座粤北小城高质量发展。

客语童谣亮相深圳文博会。

持续“小步快跑”

虽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但河源于2018年第二次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并启动新一轮创建工作。当年,河源创文成绩全国排名第47名,比2016年上升36位,首次跻身全国前50名,全省排名第3。

2020年,广东省内河源、清远、汕头、韶关、肇庆5个地级市角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经过多年的“锤炼”,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成为河源的一道风景线。城市升级改造工作不断推进,河源的大街小巷纷纷开启“美颜”模式,众多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不过,同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肇庆摘得桂冠。

2021年,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年至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河源第三次提名。“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离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在当年召开的河源市委常委会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时任河源市委主要领导坦言,要学深吃透新测评体系,将其作为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考试大纲”,确保每一项创建任务、每一个区域有人负责,不留死角、没有盲区,实现工作部署到位、工作执行到位、创建成果到位。

2022年3月,中央文明办正式通报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河源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综合得分在全国97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第12名,在广东全省8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第2名。这是河源创文首次迈入全国前30名行列,成功跻身全国地级提名城市第一梯队。

河源抓好农房风貌管控,推动干净整洁有序成为城乡人居环境的显著标识。

创文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

作为河源市主城区,源城区肩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责任。尤其源城区埔前镇至东源一段,是珠三角进入河源的“南大门”。翻阅领导活动报道集可以发现,2022年至2023年,时任河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源城区检查督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2023年3月,河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推进会召开,提出举全市之力,全力冲刺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河源不断深化多领域多层次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图为香港青少年参观河源恐龙博物馆。

随着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河源市民文明素养与道德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仍存在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摩托车和电动车不按交通指示灯通行等不文明行为。

2023年12月1日,河源首部文明行为促进类地方性法规《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涵盖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生态、交通、社区、乡村、家庭、校园、旅游、经营、网络、医疗、养犬、执法与服务14个方面的文明行为规范,并将践行绿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弘扬社会正气、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寓于倡导性文明行为规范中。该部条例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通过增强刚性约束,把城乡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2024年,距离河源首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逾10年。同年3月,河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厌战状态,在行动上紧起来、在工作上实起来,拿出决心、拼出气势,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精准有力抓好创建各项工作。

2025年3月,中国文明网发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拟命名名单,河源市上榜。历时13年,槎城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河源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小城河源再领时代课题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河源市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2012年河源获评“省文明城市”,并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算起,历时13年,河源终于得偿所愿。

那么,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13年捧回“国字号”文明荣誉,究竟是长还是短?

回顾与河源同一批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省内地级市创文历程,韶关2009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汕头2016年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18年获省文明办推荐参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茂名2017年启动创建工作,2020年荣获提名资格。清远2007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并于2014年获得提名资格。

与之相较,河源起步不是最早,当然亦不能说迟。从起步期的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这座粤北小城历经10余年,新老河源人接续奋斗,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加力提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今日成绩,殊为不易。

在和平县林寨古村,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和平大区赛决战正酣。 黄敏立 摄

在和平县林寨古村,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和平大区赛决战正酣。 黄敏立 摄

日前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在研究阐释上求“深”,形成“日用而不觉”的文明意识和行为,让文化市场旺起来,坚持强主体、兴产业、出精品并举,让文化交流热起来,强化全方位立体式对外宣传等,无疑是因势利导再出时代考卷。而经过多年锤炼及“迎考”的河源,有信心再领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课题。

南方+记者 李娇

编辑 魏楠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