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10多家香港媒体组成的香港参访团走进东莞,触摸科技创新的脉搏,探寻滋养香港的“生命之源”,在行走中感受大湾区的蓬勃生机,续写莞港血脉相连的动人故事。
在位于松山湖的华为溪流背坡村,参访团一行探寻东莞科技发展的活力密码;在位于塘厦镇的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参访团一行瞻仰“生命之源”雕像,漫步文化广场,在展览馆了解东深供水工程的由来、建设和发展变迁,感悟这条承载着粤港深厚情谊的供水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库,历经多次升级改造,已累计对港供水达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为香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李慧琼表示,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香港八成的供水来自东江,回顾历史,如果没有东深供水工程,香港的自主饮水需求就无法解决,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东深供水工程背后是国家对香港的支持,无论何时,国家都是我们最大的依靠。”
李慧琼说,香港有需求,国家必定响应。在那个年代靠人工建成了东深供水设施,同时国家非常重视水安全,采取措施确保水质达标,水质每过几年都会有一次提升。“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我们饮水思源,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例子,把这些情况告诉香港市民,让大家都了解这个故事。”
“香港人对东莞非常熟悉,港商在东莞的投资至今仍有很大比例。”李慧琼表示,过去东莞和香港一同发展,未来东莞和香港可以携手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港企在内地建立品牌,进入内地市场。同样,香港可以用专业服务帮助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此次参访中,看到很多高端科技企业落户东莞,香港有扎实的研发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相信通过香港、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的结合,可以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没有水的情况,那时候4天供应一次水,每次只有4小时,我们一定要储水,洗脸、洗手之后用过的水,不能倒掉。如果没有东江水供给香港,香港就无法发展。”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委员李銮辉说,对香港来说饮水安全非常重要,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多讲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关心社会,感恩国家改善香港人的生活。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委员李子树表示,香港与国际接轨,东莞是“世界工厂”,两个兄弟城市共同合作,向国际市场拓展生意。“此次,媒体朋友来到东莞,了解香港和东莞之间的历史,参观了东深供水工程,见证了东莞科技实力。接下来,我们期待着香港和内地的研发产业能够结合,也希望媒体记者发挥自己所长,将香港的优势和东莞等兄弟城市结合,共同投身国家的建设发展中去。”
“此次参访深圳和东莞,参观了很多高端企业。一方面媒体朋友能够认识国家,了解国家的最新发展。另外这次参访的企业同香港也有紧密联系,希望通过媒体的声音,将这些信息带给香港市民。”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说。
从东深供水工程的汩汩清泉,到松山湖的创新活力,香港媒体团感受到的不仅是东莞的发展变迁,更是莞港两地血浓于水的亲情。未来,在大湾区的蓝图下,相信莞港两地必将携手共进,续写更多同心共荣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陈琬莹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