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照顾他们!”一句承诺她坚守了17年

南方+

在镇江镇江口村委会山腰村,提起冯燕兰,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这名看似普通的农村妇女,用17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为村里3名无依无靠的五保老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用最朴实的行动,深刻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冯燕兰(右)在院子里与老人谈心。

一句承诺 十七载担当

7月的清晨,山腰村宁静而祥和。冯燕兰正像往常一样,在99岁的吕庆华老人家中,细致地照料他用早餐。尽管老人动作略显迟缓,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整洁的衣着、清爽的房间,每一个细节都无声诉说着照料者的用心与周到。

吕庆华夫妇及其弟弟吕色华,是村里的3名五保老人。回溯到2008年,冯燕兰看到他们年事已高,生活自理困难,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忍。“他们无儿无女,看着让人心疼,我是党员,理应多分担一些。”她主动向村党支部请缨,“我来照顾他们!”毅然扛起了照顾3名老人的重担。这一扛,就是整整十七个春秋。

村干部和冯燕兰陪伴老人聊天。

村干部和冯燕兰陪伴老人聊天。

“阿兰什么都照顾得好周到,衣食住行,样样都想到我们前头。”谈起这个毫无血缘关系、却比亲人还亲的“女儿”,吕庆华老人眼中满是感激的泪花。

“起初就是想着搭把手,真没想太多。没想到这一转眼,17年就过去了。”冯燕兰看着眼前的老人,脸上漾起温暖的笑意,仿佛时光都化作了亲人般的牵挂。

点滴关怀 浸润岁月

冯燕兰的照顾,远非简单的嘘寒问暖。她和丈夫将3名老人的生活起居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日常。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让老人的晚年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

社工、镇村干部常来探望。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冯燕兰心头的大事。当看到老人们居住的房子日渐破败,她心急如焚。“让老人住好点!”和丈夫商量后,她自发拿出两万多元积蓄添到老人的各级补助中,看着3名老人家都盖起了崭新平房,有了安全、温暖的新家,她比老人还开心。

冯燕兰的关怀,更抚慰着老人们孤寂的心灵。每天送饭,她总要坐下来,耐心地听老人絮叨年轻时的故事,或是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天气晴好时,她会小心搀扶老人到屋外晒太阳,感受阳光的暖意。这些看似平常的陪伴与倾听,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滋润着老人的心田。

风雨同舟 善行致远

在冯燕兰夫妇无微不至的照料下,3名老人的晚年生活安宁而幸福。然而岁月无情,2014年吕庆华的妻子因病离世,前几年弟弟吕色华也病重卧床。面对生命的沉重时刻,冯燕兰和丈夫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心力,日夜守护、悉心照料,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冯燕兰和村干部搀扶老人回家。

冯燕兰和村干部搀扶老人回家。

“开始或许是出于怜悯和不忍,但慢慢地,他们真就成了我心中放不下的‘父母’。”冯燕兰对老人的牵挂早已超越了责任,升华为血脉相连般的亲情。每逢刮风下雨,她总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冯燕兰十七载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家人坚实而温暖的支持。“我丈夫心地特别善良,很多事情我们都一起做。比如,送老人去看病、在医院陪护,我们都是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轮流守着。”她的丈夫,一名同样朴实憨厚的农村汉子,用坚实的臂膀和无声的行动,给予了冯燕兰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最实际的力量。

榜样力量 薪火相传

如今,99岁高龄的五保户老人吕庆华,精神矍铄,成为了山腰村最长寿也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标杆。而冯燕兰家庭,更是成为当地孝老敬亲、睦邻友善的模范家庭典范。她的事迹在乡间邻里口口相传,成为激励人心的榜样。

“兰姨就是我们山腰村巾帼力量最生动的体现。”镇江镇江口村委会委员、妇女主任陈丽恒由衷地说,“她把‘共产党员’这4个沉甸甸的字,真正融进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里。她身上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大情怀,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标杆。她和丈夫之间相敬如宾、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淳朴家风,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大力传颂和弘扬。”

冯燕兰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细水长流的坚持。十七年的光阴,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以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的勤劳双手,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赞歌,也照亮了乡村文明。

撰文:邱茜 通讯员 李虹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