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分界加速度”如何炼成?

南方+

盛夏时节,分界镇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开业,首月140万游客涌入;茂名市委党校工地塔吊林立,工人们正抢抓工期计划9月交付使用;潘州大道北延长线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初现雏形……

分界镇是高州农业、商贸、文旅大镇,更是高州融入茂名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茂名市委党校、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潘州大道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分界,分界镇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这对于分界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分界镇党委书记叶理论说。

今年是茂名市“项目落地年”。为推进重点项目攻坚,高州出台六项硬机制,打出闭环管控“组合拳”,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分界镇全面落实茂名、高州两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党建为引领,紧抓重点项目攻坚锚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州市分界镇新貌。

341亩土地两个月交付

重点项目落地,土地交付是前提。

“多亏了老党员们反复上门讲政策,我才明白党校建设对我们地方发展的意义。”谈起前期工作,东方村村民李某感慨道。

茂名市委党校项目作为重点工程落户分界镇东部,需协调用地341亩。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分界镇创新“党建+项目”模式,镇党委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实行“日通报、周研判、月总结”机制。退休党员赖火明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通过“白天量地、晚上谈心”的方式,有效回应各方关切,凝聚了广泛共识,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仅用约两个月就完成了项目用地的协调与交付工作,为党校建设按下了启动键,刷新服务重点项目的速度。

茂名市委党校落户分界镇。

这样高效协同的服务同样体现在潘州大道北延长线项目上。

面对沿线8.3公里涉及众多住户的协调任务,镇党委组建“红色服务队”,世华村党支部书记伍泳冰带领像党员刘国明这样的骨干力量,秉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原则,稳妥处理了涉及土地、青苗等方面的具体事务。“明叔办事我们信得过!”村民陈某的肯定,体现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可。

“明叔工作法”“夜间恳谈会”……这些源于实践的鲜活经验,核心是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民意的扎实作风。

手拿潘州大道北分界段规划图,叶理论信心满满:“我们始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效能,让每一个重点项目成为检验组织力的试金石。”

力量下沉,推动土地供给。

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必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回应群众关切。

在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引领下,分界镇“一站式”综治中心、“好心网格”微治理、“村民议事”民主协商成了分界镇矛盾纠纷调解的制胜法宝。

在柏桥服务区西区现场,网格员老张正通过“好心网格”APP上传人流密集情况。分界镇将286个微网格打造成矛盾化解前哨站,今年以来累计办结网格事件317件,办结率达99.29%。依托微网格和“党支部+积分制”机制,今年累计调解纠纷135宗,办结率98.24%。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分界段青苗土地纠纷全部妥善解决。

分界镇还实施“周三说事日”制度。每周三,驻村律师与村干部在村级法治议事厅“坐诊”,储良村通过该平台解决灌溉渠修缮问题等,减少涉农纠纷发生。“我们整合8个部门资源,群众反映问题可‘一窗通办’,今年受理的220余件事项满意度达98.6%。”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随着矛盾的有效化解和环境的持续优化,重点项目落地跑出了“加速度”。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党建引领项目建设的丰硕成果: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青苗土地纠纷妥善化解,潘州大道交地达40%,迁坟完成率达78.6%,元坝大道改道项目顺利推进……这些关键节点的突破,标志着重点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如今的分界镇,从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到荔枝龙眼种植基地,从“议事长廊”的民主协商到“云议事厅”的线上互动,一幅“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我们把党旗插在项目一线,就是把民心聚在发展前沿。”叶理论说。

分界镇活力满满。

记者观察

以组织之力

夯实发展之基

分界镇重大项目高效落地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核心引擎。

重大项目落地,常受困于土地协调、矛盾化解等“老大难”。分界镇没有依赖“运动式”突击,而是系统性提升治理效能:

组织力穿透“最后一米”。让党组织真正沉到项目一线。老党员、村支书带头,用“白天量地+晚上谈心”的笨功夫、“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信力,将政策沟通转化为群众信任。341亩土地两个月交付,是组织力穿透基层的明证。

矛盾化解前置化、专业化。构建“好心网格”前哨站、“周三说事日”律师坐诊、“一窗通办”等平台。这不仅是服务,更是将矛盾预防化解端口前移,引入法治力量和专业方法,避免小事拖大。治理精细了,梗阻就少了。

机制保障可持续性。“日通报、周研判、月总结”“党支部+积分制”等机制,确保了执行力不衰减、公平性有保障。这超越了个人能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分界镇的经验并非简单的“党建促发展”,它更深层地展示了:面对复杂发展任务,必须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现代化的基层治理能力。这包括精准的信息触达(网格化)、高效的诉求响应(“周三说事日”)、法治化的矛盾解决(律师“坐诊”)、制度化的执行保障(机制保障)。

当基层治理实现了体系化、法治化、精细化,重点项目落地便不再是“攻坚战”,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套提升治理效能的“组合拳”,才是分界镇最值得借鉴的“硬核”经验。

撰文:邱茜 通讯员 吴炳龙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