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迹·链绿产·传乡韵|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三支突击队助力畲江文旅

南方+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积极贡献青春力量,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对接的新路径。

7月5日至16日,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三支特色突击队——红壤绿脉突击队、青耕云摄突击队与红韵新农攻坚队奔赴畲江镇,开展了一场以青春之力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生动实践。

此次活动是高校与地方协同推进“双百行动”的有力探索,得到了畲江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州市荔湾区驻畲江镇帮扶工作队的全程助力,展现出多方联动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红壤绿脉突击队聚焦“农业产业+红色文化”融合,以深度“调研诊断”为核心。团队走访镇政府识别“资源分散、宣传薄弱、产业链断层”等痛点后,深入邹韬奋纪念馆、作庐等红色地标,记录“新闻救国”革命故事与客家围屋建筑特色;实地踏访太湖航天农业基地、上墩蓝莓园基地,考察航天育种、物联网灌溉等现代农业模式。通过分析,团队提出“红色故事+农事体验”融合路径:如在邹韬奋纪念馆联动农业发展史策划“红色故事会+农事记忆”活动,在上墩蓝莓园设计“采摘+红色地标打卡”套票,为资源整合提供精准方案。

红壤绿脉突击队。

红壤绿脉突击队。

红韵新农攻坚队以脚步丈量乡村,用知识助力振兴,致力于设计“生态农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线路。线路从展现畲江红色历史、客家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圩镇客厅出发,来到邹韬奋纪念馆,感悟“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接着探访集科研、制造、科普于一体的太湖航天农业基地和5G智慧蓝莓基地,感受“科技+农业”的产业振兴实践;再到作庐品读传统建筑智慧,体验农耕文化展览;随后考察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福和生态农业基地的“种养+研学”模式;最后探访禅林寺、玩趣谷等休闲场景,深挖“生态+文化+农业”三重价值。团队最终整合资源,形成涵盖红色研学、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的“宝藏游玩地图”,有效解决“游客不知去哪、停留时间短”的痛点。

红韵新农攻坚队。

红韵新农攻坚队。

青耕云摄突击队肩负“宣传推广”使命,以镜头为笔,捕捉畲江多元魅力。他们记录圩镇客厅的千年商贸史与畲族民俗;拍摄邹韬奋纪念馆的革命手稿与历史场景,传承红色精神;聚焦太湖航天农业基地、上墩蓝莓园基地,展现航天育种与生态种植的科技感;探访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与元记菊花糕老字号的匠心工艺,用影像串联“现代农业+传统文化”。团队还邀请当地老人口述古镇记忆,为宣传片注入人文温度,最终建成涵盖产业、文化、生态的宣传素材库,破解“畲江故事传不远”的困境。

青耕云摄突击队。

青耕云摄突击队。

三支队伍虽独立行动,却形成了“调研诊断—路线设计—宣传推广”的闭环。红壤绿脉突击队找到融合切入点,为路线设计提供依据;红韵新农突击队将分散资源串联为可落地的旅游产品;青耕云摄突击队则用影像放大成果,扩大影响力。三支队伍如同“勘探员、设计师、宣传员”,从种植体验到红色研学,从农产品销售到休闲消费,共同为畲江镇搭建起一条“资源—产品—市场”的文旅产业链,推动“农业+文旅”向纵深发展。

南方+记者 刘明心

通讯员 刘雄军 戴斯谨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