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世纪”到“10后”:百年非遗湘巴藏戏的传承接力

南方+

雪域高原,蓝面具熠熠生辉。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团抵达日喀则南木林县时,适逢当地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非遗献礼”展示展销系列活动如火如荼。

喧腾的展演现场,一支由32名平均年龄仅9岁的孩子组成的少儿藏戏队格外引人注目。稚嫩却认真的面庞上,是传承700年、荣列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湘巴藏戏所特有的蓝面具。

湘巴藏戏的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唐东杰布时期,2006年,它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湘巴藏戏独特的古老唱腔历久弥新,与现代艺术交融,将藏族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星河长耀,古老民族艺术拥抱时代

传统艺术并非静止的标本。近年来,湘巴藏戏在传统演出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成公主》《赤美贡旦》《朗萨文波》等八大藏戏经典剧目的文化内核,创新编排沉浸式实景演出,让观众在雪域风光中感受藏戏的震撼魅力。

民间藏戏队的演员正在候场中

民间藏戏队的演员正在候场中

为赢得年轻观众,湘巴藏戏还推出了折子戏,提炼经典桥段进行精简表演,并融入现代音乐节奏与光影技术,并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创新,在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推出《四海一家亲》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线上点击量超120万次。

藏戏传承的星河欲要长明,需多措并举的精心擘画。近年来,南木林当地通过凝聚传承人与爱好者核心力量,全面打造“藏戏之乡 幸福南木林”品牌,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依托县湘巴艺术中心等场地设立的藏戏传承培训基地,正通过课堂教学、舞台实践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多元模式,系统性孵化专业人才。

此外,少儿藏戏领域已初尝硕果——此次表演的少儿藏戏队的32名小演员,他们利用寒暑假期刻苦学习藏戏,现已能独立演绎多个片段。而南木林县正总结此成功经验,积极申请7.7万元专项发展资金,将构建更完善的“老、中、青、少”梯级传承体系。

果拉村少儿藏戏队正在表演湘巴藏戏

果拉村少儿藏戏队正在表演湘巴藏戏

13岁的旦增拉姆在献艺后激动地说:“我们的表演很成功,大家都十分开心。今后更要勤加练习,争取学会更多技巧,为大家带去更好的表演。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根深叶茂,藏戏之乡生机盎然

今日的南木林县,藏戏生态枝繁叶茂:全县拥有29支民间藏戏队、876名从业者,并建立了11处自治区级非遗传习基地与11支藏戏合作社,形成了涵盖国家、区、市、县四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阶梯式保护网。

藏戏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甲措乡果拉村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介绍,藏戏队成员农忙时耕种,平日外出务工,但始终坚持在冬季活动中排练演出,丰富村民生活。

藏戏表演现场奏乐

藏戏表演现场奏乐

他生动描绘热闹的观戏图景:演出时,村民们齐聚民族团结广场,自备茶水零食,从上午11点一直看到晚上七八点,其乐融融。“藏戏是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尼玛次仁分享,“群众的支持也促进了我们藏戏队的发展,从最初几个剧目发展到二十几个,团队已获得30多张锦旗和荣誉证书。”

藏戏是祖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更加刻苦学习,积极开展藏戏进校园、进村庄活动,推广这项非遗,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甲措乡果拉村藏戏第四代传承人旦增说。

在欣赏视听盛宴的同时,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孜卡垫织造技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牛村陶器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恰哇编织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以及民族手工业产品等集中展览展销,备受消费者青睐。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唐亚冰 发自西藏日喀则

专题报道>>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粤货“闯”南亚有了高原新捷径:从这个陆地港出口省时近一月

●宗山脚下多民族社区的“幸福密码”

编辑 钟烜新 张茵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